青岛保税港区打造国内一流保税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3-08浏览次数:106

 

2009年9月1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一期)正式封关运营,成为我国第七个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营的保税港区,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按照"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要求,由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临近港口转型升级形成的保税港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一期项目由此成为率先享有集港口作业、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和港航服务等四类功能与出口入区退税政策的特殊经济园区,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增添了一个强力助推引擎。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设立于胶州湾西海岸,规划面积9.72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8平方公里码头作业区和4.92平方公里物流、加工区。划分为码头作业、综合物流、国际物流、出口加工等四大功能区。其发展定位是:在国内,立足青岛,服务山东,依托陇海线,支撑环渤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政策功能区;在国际,面向环黄海,构筑世界先进的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东北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
功能政策优势
保税港区拥有国家稀缺政策资源,是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加快港口经济发展、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利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正式封关运营,有利于推进青岛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升山东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竞争力,推进青岛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进程。
根据规定,保税港区具备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9项功能,享受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相关税收和外汇政策。
以保税港区为载体,将国际枢纽港优势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特殊功能整合叠加,将传统港口的集装箱运输与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转口贸易及金融、保险、代理等服务业务紧密结合,使保税港区成为高度透明、市场化运作、与国际完全接轨的区域,成为当前对外开放的政策制高点,有利于增强我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青岛可以大大简化船舶进出港手续,提高国际集装箱的运输效率,降低物流费用,有利于吸引国际航运中转业务和拓展港口功能,吸引内陆省区的货源,提高对国际中转货物(箱)的吸引力,增强青岛港在我国北方港口中的竞争力。另外,还可以减少中转箱量的流失,争取日韩等国中转箱源。青岛保税港区建成后,港口集装箱国际中转环境将明显改善,青岛国际中转枢纽港将成为现实。 
更重要的是,青岛保税港区还将有助于提高口岸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增强对山东省的辐射带动能力。保税港区的特殊功能政策,将有效整合港口资源,增强港口整体竞争实力, 带动全省港口群发展,通过区港联动、区区联动、港港联动等形式,加快山东省建设以青岛为龙头,以日照、烟台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航运中心步伐。 
再造新优势
青岛保税港区一期封关运营后,为尽快发挥带动效应,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管委会以建设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区为目标,加快推进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基础建设、管理运营、功能开发、政策辐射等各项工作,会同青岛海关、码头运营企业及相关部门组成课题组,就通关模式、业务流程、功能开发、政策应用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具体推进措施,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保税港区政策拓展业务,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搭建了新平台。去年10月,来自马来西亚和国内的玩具汽车在保税港区集拼出口美国,完成了封关运营后首笔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
为进一步放大辐射带动效应,增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建设新优势,根据省市领导指示要求,面向全省17地市进行了保税港区功能政策电视直播宣讲,为周边企业用足用活保税港区政策提供服务。同时,在国内,依托陇海线,面向沿黄流域进行政策推介,吸引中西部地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青岛集聚;在国际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吸引跨国公司、国际知名航运企业、大型物流企业在青岛保税港区设立分拨配送基地,为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蓄势。目前,已累计储备内外资项目43个,投资总额近10亿元。
2010年青岛保税港区将按照"建设国内一流保税港区、加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全省全市工作总体部署,全力推进保税港区一期管理运营,同步启动二期开发建设,为2011年全面封关运营夯实基础,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保税港区,为进一步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助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提供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