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9日电(记者陆文军)8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获悉,世界级的水运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进入最后冲刺,即将实现通航。这项历时12年艰苦建设、耗资150亿元的工程,是中国"十一五"计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最大的水运工程之一。随着全长92.2公里、底宽300米的深水"黄金水道"实现全槽贯通、横空出世,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航运经济将迎来一个发展新时代。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从1998年开工,分三期整治连续将水深从7米分步增加深至8.5米、10米和12.5米,堪称是世界最复杂的河口治理工程。
长期以来,位于上海的长江入海口饱受"局部梗阻"之困,通而不畅,淤沙拦门。
因受到巨大潮量、径流量和流域来沙量影响,河口河槽演变复杂,长江口通航航道所处的拦门沙河段,自然水深仅6米,经过多年不断疏浚,也仅能维持7米左右的水深,成为通航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上海、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治理长江口,打通拦门沙",是几代科技工作者长达50多年孜孜不断的追求和夙愿,一大批专家学者对长江口治理进行了多学科、系统的长期研究。
"美国密西西比河从19世纪后期开始航道治理,经过100年从6米增加到10米左右。而我们要在短短10多年间,克服各种困难,把长江口如此复杂的航道加深到12.5米,堪称举世罕见。"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党委书记范亚祥说。
长江口变"深",将充分释放长江"黄金水道"的通航优势。经过整治,长江口深水航道将能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全潮双向通航的要求,同时兼顾满足第五、六代大型远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航的要求。
据分析,深水航道的治理将极大释放长江口航道的航运潜能。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治理前,五万总吨以上的船舶根本不能通过长江口,而在200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完工后,就达到了12.73艘次/天;吃水大于9米的船舶2000年平均每天通过12.4艘次,而到了2008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50.3艘次。通过航道治理,通航条件大为改善,通过深水航道船舶的航速从治理前的7节提高到了10节以上。
长江口深水航道打通,不仅使上海受益,大大促进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步伐,还将强力带动江苏等长江沿岸口岸的运量,让长三角的航运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
事实上,分期完成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已经给长三角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2000年以来,伴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推进,上海港货物吞吐量持续大幅攀升,5年内吞吐量增加了2亿多吨。目前,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香港跃居全球第二。
而长江口深水航道二期治理和10米水深延伸至南京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北翼―――江苏沿江航运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港口吞吐量显著增长。据统计,2008年江苏沿江货物吞吐量达到了6.9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546.5万标箱,仅苏州港就达257万标箱。
上海市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分析,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长三角的航运需求巨大。原材料输入需要"海入江",外贸产品出口需要"江入海"。长江口这条"黄金水道"打通,将大大促进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活力,提升江海联运能力,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辐射力也会加大。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该地区外贸进出口的95%以上是通过水运进出的;长江沿线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带,拥有占全国约40%钢铁、石化企业,其能源、原材料等主要也是依靠水运来完成的。有关研究表明,2002年至2006年,仅大宗散货、石油及制成品、集装箱等三大货种运输,因长江口航道拓深治理而节约的运输费、中转费,以及减少的中转损失,直接经济效益即达333.69亿元。
江苏省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到2005年,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直接拉动江苏GDP约800亿元,年均拉动160亿元。
专家认为,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整体竣工,经济效益还将继续放大。"由于拦门沙的阻碍,原先上海可以说是‘下海难,上海也难’,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彻底完成,上海的江海联运优势将得以进一步放大,大大提升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实力。"郁鸿胜研究员说。
资料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