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副市长:融入大上海 对接世博会

发布者:徐凯发布时间:2010-04-13浏览次数:165

 

宁波市分管金融的副市长苏利冕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正在为宁波对接上海而忙碌不已。不久前,苏利冕还积极推动宁波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联合主办了一个高规格的"宁波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会"。
"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加快建设上海'两个中心’、打造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更具紧迫性。"苏利冕表示,宁波在长三角率先融入上海"两个中心",有助于在长三角区域内产生良好的带动及示范效应。
而按照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的说法,近年来,宁波一直在全方位推进接轨上海的各项工作,在金融和港口合作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业与航运业跨越式发展。
目前,宁波金融生态环境和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宁波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2位和第8位,这为宁波与上海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金融和港口合作奠定了厚实基础。
苏利冕说,宁波与上海一衣带水,血缘相亲,尤其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让宁波进入上海"两小时交通圈",沪甬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此外,作为长三角唯一的计划单列市,宁波享有省级经济和金融管理权限,拥有除上海外唯一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保税港区,同时拥有长三角唯一列入我国四大深水枢纽港的天然良港。"可以说,宁波的特殊优势和城市地位,在参与建设上海'两个中心’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
从整体的发展战略上,宁波融入大上海的思路相当清晰。苏利冕表示,宁波在金融方面已具备为上海提供配套支持的条件。在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宁波将积极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与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生态圈中形成主副关系,一方面承接上海辐射,吸引优质的金融机构和服务中介来宁波设立区域总部或后台中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宁波优势,成为上海金融业的后援和配套服务基地,提升上海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效率。
而在航运方面,苏利冕透露,宁波的动作也不小。目前,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已同上港集团建立了高管定期会晤、信息交换沟通、业务互动互助、科技创新交流等"四大机制",近期又合资成立了主要为中小港航企业融资、上市提供资金帮助和咨询服务的上海港航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宁波港将实现由码头经营业为主的"单轮驱动"向码头经营业、现代港口物流业、资本经营"三轮齐驾"转变。
在这个战略思路的指引下,履历丰富的苏利冕也开始更加深度思考金融创新对于宁波打造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推动作用。在2006年4月至今任宁波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秘书长、办公厅党组书记、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之前,苏利冕曾先后担任慈溪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慈溪市财政贸易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慈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余姚市委书记,宁波市政府秘书长。
创新,对于这个世博所特有的精神,苏利冕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宁波深度对接上海"两个中心",就是深度参与世博会。而上述对接上海"两个中心"的"推进会",更被苏利冕视为宁波自觉和全方位地主动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把沪甬两地的融合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的嘹亮的"集结号"。
错位发展新战略:上海做不了的我们主动去做
如果长三角是一艘起锚远航的巨轮,那么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就是优秀的船长,宁波则要当好称职的助手。上海缺的我们补上,上海做不了的我们主动去做。
《21世纪》:我们注意到,当下的宁波,对于金融产业的发展给与高度重视,同时也在金融创新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对于宁波而言,金融创新的意义何在
苏利冕:现在经济的核心是金融。现在的环境下,国家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前靠环境、资源支撑型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也就是说投资出口要转到消费。发展方式要从制造业逐步转到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就是金融业的创新。而且金融业的创新带来的是很多行业的共同创新。
宁波区域条件很好,经过30多年发展以来,现在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市、出口大市。但此次金融危机期间,GDP增长率曾经只有6%,这说明,现在的增长方式已经受到阻碍,必须要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这种转变中,金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和上海金融业错位、协调发展,我们正在主动接受上海金融业的辐射。
如果长三角是一艘起锚远航的巨轮,那么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就是优秀的船长,宁波则要当好称职的助手。一切以资源配置最优和企业发展最佳为原则,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和长三角发展战略大局为重。也就是说,上海做核心的,宁波做配套的;上海体现的是综合实力,宁波打造的是补充平台。
《21世纪》:怎么个错位、协调发展?
苏利冕:上海是"两个中心"的试验区,这是个政策优势,我们要借助这个优势。
当然,我们吸收金融企业总部不现实,但我们错位发展航运金融、金融后台中心、期货交割场所,离岸金融。上海缺的我们补上,上海做不了的我们主动去做。现在航运金融,我们第一步,上海港和宁波港合作建立一个PE,全国的港口组建股份有限公司需要大企业和大集团做背景,而这个合作的PE就很有优势。以PE作为主动服务全国的手段,这是一种合作的方式。以后还会共同建立港口基金把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毕竟经济不受区域限制,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运作。我们所以要主动参与合作,参与分工,上海方面现在也很积极和宁波合作。
我们现在推出1个平方公里的地方吸纳上海金融后援基地,而且,我们宁波的民企很发达,需要大量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这是我们的优势。
之前,我们和上海方面的合作更多是零星的,和金融企业合作较多,但城市之间合作还是第一次。我们现在觉得政府之间合作将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和某个企业合作,大家可以找到更多的合作点。宁波市是计划单列市,有一些政策上优势,而且浙江省委、省政府也非常支持。
"越是难的越要探索"
若一直呆在这里,不会得到支持。必须自己努力,有自己的载体,做出成绩了,很多想法才能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21世纪》:现在金融创新这块,似乎政策限制相对较大,走起来很难?
苏利冕:很多东西都是闯出来的,越是难的越要探索。
目前,宁波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作为股权投资的试点城市。另外,我们第二批人民币跨境结算也将开始。我们通过自己的创新步伐去争取国家的支持。若一直呆在这里,不会得到支持。必须自己努力,有自己的载体,做出成绩了,很多想法才能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比如我们的小额保证保险一开始有关部门是不认同的,但我们有风险补偿资金,构建了风险抵抗防线,后来有关部门就很快认同了。,
《21世纪》:小额保证保险贷款这一块,是怎样的一种运作模式?
苏利冕:我们正在尝试小额保证保险贷款,将保险公司和银行结合起来,对微型企业不需要抵押贷款,是政府主导模式。
现在贷款要么利率很高,要么贷不到款。我们现在就是让小企业能贷到款,而且费用不高。这种方式中,贷款最高不超过100万,对初创企业没有担保,我们给与担保。银行现有机构不给担保,现在商业保险进入,给与担保,损失银行承担30%,保险公司负责70%。到保额赔到150%时,政府有风险补偿资金。其实这种风险是比较低的。
《21世纪》:这和上海的城投公司的反担保有何不同?
苏利冕: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政府的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做得很大;第二个,风险在政府头上,谁来监管?我们这种方式得到保监会的高度支持,充分肯定,做大风险可控,又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
《21世纪》:你讲到期货领域的创新,进展如何?
苏利冕:期货慢慢在推出。除了商品交易,还有现货的交割场。我们宁波有港口优势,有很多货物资源,可以做这一块。
《21世纪》:PE开始了么?
苏利冕:刚刚开始。除了PE,还在商量后援中心的建设。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吸引金融后台建设。高端在高新区,相对低端的在其它地区。我们已经请相关机构做了路径选择方案。
《21世纪》:据了解,宁波与上海合作做PE,是各出50%资金,为什么是这个架构?
苏利冕:这是两个港口合作的结果。从港口的份额看,上海是老大,但宁波市第二名。因此,如果这两家组成这么一家集团的话,肯定能服务全国港口,其实是把两家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相互竞争,形成规模优势。
《21世纪》:但更多的人喜欢将上海港和宁波港对比,比如最近宁波港携手太仓港,这本来是上海港的腹地?
苏利冕:其实,这两家港口已经成立了合作机制,定期高层会晤机制,不相互挖墙脚,不恶性降价。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舍得GDP"
有人看到GDP掉下去,就会说这届政府怎么怎么,但其实我们也不是为了GDP而活着,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21世纪》:从整体来看,宁波产业结构本身也在进行大力的调整。目前你们好像对新能源领域下的力度非常大。
苏利冕:是的。比如,宁波建立了一个全国最大的LED基地,而且我们也建立了太阳能产业。同时,政府在鼓励倡导发展这些企业。
我们现在采取倒逼机制,将环境消耗型的企业转移出去,对这些企业征收较高的费用,希望这些企业转移出去。我们有些企业已经转移到其它地方去了。
去年我们有一段时间GDP掉得很厉害,这也是一个产业转型的机会,能够吸引很多新的产业。
《21世纪》:那新的产业对GDP贡献有多大呢?
  苏利冕:只能说对经济贡献的比重在提升。毕竟调整转型需要过程,现在还是以传统产业占据主导,但比重在增大。金融对GDP的贡献现在达到18%。
《21世纪》:GDP速度放缓,压力大么?
苏利冕:其实我们还是很理性的。要舍得GDP,要舍得政绩。事实上,有人看到GDP掉下去,就会说这届政府怎么怎么,但其实我们也不是为了GDP而活着,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我们关键在于分析为什么GDP掉下来,分析接下来怎么做。比如,大规模投资之后,有何方式来保证经济快速增长,这就需要探索创新。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