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开幕前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首次迎来大型国际邮轮靠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4-28浏览次数:159

 

4月27日凌晨2点,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首次迎来了大型国际邮轮"钻石公主"号临时靠泊,这标志着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此同时,随着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一期2个泊位的建成,也使上海港的邮轮泊位,从原有的4个增加到6个。有关方面表示:至2012年,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二期建成后,上海靠泊邮轮的专业码头将增至8个。
在上午举行的迎靠仪式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启动了落锚仪式按钮。宝山区区长斯福民代表宝山区委、区政府致欢迎辞。上海市交通和港口管理局孙建平局长、和中外运长航集团、公主邮轮公司的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明其与"钻石公主"号船长先生交换了港口和船方铭牌,经历两次自主开埠的百年吴淞口,在百年世博梦圆之际,由此书写下新的历史篇章。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项目,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黄浦江两岸开发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决策后,逐步提出的,并由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宝山区人民政府和中外运长航集团等单位组织实施。作为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的规划论证充分考虑了国际邮轮发展趋势及吴淞口独特的地理优势,其功能定位也紧紧围绕上海培育和促进、引领国内邮轮产业发展的大局,体现了与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建设上海国际邮轮母港的整体发展规划要求。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及其公共配套设施项目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口北侧的炮台湾防波堤水域岸线。工程于2008年12月开工建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配套项目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市2009和2010年重大项目之一。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A20、A30、逸仙路高架等快速干道,M1、M3、M7轨道交通和四通八达的地面公交,共同形成了完善的综合道路网络和轨道交通系统,从而体现了港口和上海市中心的无缝衔接。快速公路网、铁路、航空更可以迅速、舒适、便捷地将客人送往长三角及国内各个区域。
据介绍,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水域规划岸线总长1500米,一期新建2个大型邮轮泊位,岸线长度774m,同时可靠泊1个10万吨级邮轮和1个20万吨级邮轮。同步建设连接码头和后方的通关平台及引桥。码头综合通过能力为60.8万人次/年,满足预测的2015年56万人次/年的旅客通过需求。码头上设登船廊道、客运大楼和登船设备,游客通过登船设施进入客运大楼进行通关。二期将根据发展速度和实际需要改造建设另外两个邮轮码头泊位。
正在建设中的一期码头总长度为774米,宽度为32米,结构型式为高桩梁板结构。通关平台将码头和引桥连接起来,为倒三角形,两侧圆弧半径为250米,面积约34824平方米。引桥线型中心线为弧形,半径为1955米,至通关平台引桥长度513.69米,宽度为15米,引桥结构采用30米跨径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
客运大楼选址于平台上,面向大海,四周为水环抱。客运大楼建筑外形宛如贝壳,表现出与水的交融,与海的互动,建筑寓意"城市之眼,长江之睛,放眼世界",取意"纳涛涵贝云水间","贝"因"水"而生,"水"因"贝"而美,气势浑然天成,充分彰显宝山人民"海纳百川、开放放开"的精神风貌。客运大楼的建设,适应了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规划的需要,其形态的标志性、功能的适应性、建造的经济性,以及所要表达的城市化的现代性都是设计所要表现的主要因素。
客运大楼是一个国际邮轮航线港口客运站,满足两艘10万吨级以上邮轮的旅客舒适便捷的候船、通关、换乘、旅游等多项服务。大楼为地上二层(局部设有夹层)建筑,地下局部一层。总建筑面积24417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22222平方米(包括夹层及地下一层),登船廊道建筑面积2195平方米,总建筑高度23.95米。客运大楼主体建筑上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为单层钢网壳结构。主要由出境功能区域、入境功能区域、行政管理及设备区域、停车区四部份组成。出入境通关换票大厅办票面积为2310平方米,可集旅客办票、候船、送客等功能为一体,并在入口夹层上设置了方便旅客稍事停留、等候的餐饮、咖啡等休息区辅助性功能用房。边检出入境通道,可满足20人同时出关,2小时通关人数可达3200人,最大程度满足通关要求,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通关服务和舒适的通关环境。
业内人士表示,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建成后,将与北外滩国客中心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共同打造上海国际邮轮母港,将形成以上海为母港的邮轮观光旅游圈。同周边的宁波、南京等城市合作,打造长三角水上旅游观光圈,与重庆、武汉等沿江著名旅游城市联手,共建长江水上旅游黄金水道,与天津、大连、青岛、厦门、三亚、香港、澳门等著名海滨风景城市合作,共同打造沿海水上旅游黄金岸线。
新闻链接:吴淞口变迁
吴淞东临瀚海,是长江三角洲的水路门户,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港区可通达世界160多个港口。黄浦江与长江的汇合处称之吴淞口,黄浦江由吴淞口注入长江,长江由此入东海。吴淞以江海浩瀚、百舸争流的吴淞口得名,素有"重洋门户"、"七省锁钥"之称。
95年前,由吴淞万盛酱园酿制的白玫瑰酒从吴淞码头启程,远渡重洋,来到巴拿马,在万国博览会上,引起轰动,一举摘得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银奖。95年后的今天,随着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的建成,乘坐10万吨级以上国际邮轮来上海的客人,可在这里换乘水上快艇或经陆路抵达上海世博园区。
吴淞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吴淞原名胡巷桥,早在1736年至1795年间,这里原是黄浦江边的一个小渔村,是"十家三酒店,一日两潮鲜"的鱼货交易市场,居住在码头边上的人们就以捕渔为业。清康熙年间开放海禁后,由上海通往长江沿岸及南洋、北洋国外的航线都要经过吴淞口,吴淞则成了重要港口。"舳舻相衍,帆樯比栉"正是对当时吴淞港昌盛景象的描绘。光绪初年淞沪铁路辟建以后,吴淞更是成为货物中转的水陆码头和港口集镇。鸦片战争后,吴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920年两次开埠,历经百年沧桑。吴淞开埠,创建了"商港合一"的东方大都市的尝试。解放后,吴淞码头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吴淞口随着上海船运业的发展而扬名中外。20世纪90年代,吴淞码头作为连接三岛的交通枢纽,对今日创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开放开发,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黄浦江沿线新一轮的规划,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关闭十六铺客运码头,建立新的上海水上客运中心,作为水上要塞的吴淞口,再次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2003年,上海十六浦客运码头和公平路码头都搬迁到了吴淞,建立了上海港吴淞客运中心,成为上海水上客运新枢纽,有着百年历史的吴淞码头承担起了长江内河海运。
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建区二十年来,宝山区委、区政府在进一步挖掘、 整合吴淞文化的基础上,对吴淞口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定位。借世博之机,宝山区委、区政府着手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水上门户,成为从水路前来参观世博的海外宾客眼中的第一道上海风景。宝山将把握上海举办世博会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机遇,充分利用滨江带这一加快发展的宝贵资源,推进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二期和长江河口科技馆建设,加快完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功能配套,加快建设宝杨路水陆综合交通枢纽、临江大道一期、滨江绿化景观带等配套项目,进而带动整个滨江带的开发,努力形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配套,以国际、国内水上客运服务为主导,融生态景观、现代商务、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滨江城市风貌。
来源:海峡之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