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国际枢纽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26浏览次数:7

    "十一五"期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博会举办的双重影响,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仍大幅增长,占全国份额始终保持在三成以上,2010年首次突破9000亿美元大关,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进口与出口的增长率出现逆转。口岸国际货运枢纽功能稳步提升,水运口岸对进出口货物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占主导地位,洋山港区口岸增速显著高于上海口岸总体水平,航空口岸以占比不到百分之一的货物吞吐量完成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的三分之一。口岸门户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出入境旅客累计接近九千万人次,外国籍旅客超过半数,加上港澳台籍旅客超过三分之二;航空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连续12年居内地首位,2010年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邮轮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五年间出入境旅客年均增长三成以上。

  综合上海口岸相关单位运行数据分析,"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累计达到36461.8亿美元,年均增长16.1%,占全国进出口货物总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0%以上,兄弟省市企业经上海口岸进出口占比始终接近2/3,其中水运口岸进出口额占63.2%,航空口岸进出口额占36.7%;上海口岸货物吞吐总量累计达13.14亿吨,年均增长10.8%,其中水运口岸货物吞吐量占比99.14%,航空口岸占比0.86%;上海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累计8838.2万人次,年均增长8.9%,其中航空口岸占比98.6%,年均增长8.4%;水运口岸占比0.8%,年均增长35.7%,增幅最高;铁路临时口岸占比0.6%,年均增长12.1%。

  一、"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大幅增长,长三角企业贡献率占近九成,进口与出口的增长率出现逆转

  "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货物总额的31.2%。前三年,每年增长约1000亿美元,尽管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呈现负增长,比2008年减少约1000亿美元,但2010年强劲恢复性增长33.1%,全年实现进出口货物总额9083.6亿美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翻了一番,同比增量达到2259亿美元。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1、长三角三省市企业贡献了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的近90%,苏浙两省企业的占比略有下降。

  从各省市货物的占比看,苏浙沪三省市企业共占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的87%以上。其中,本市企业占比保持在37.0%到37.5%之间,江苏省企业占比40%左右,浙江省企业占比略高于10%,其他省市企业占比超过10%。

  从兄弟省市货物占比的变化看,"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与"十五"期末的2005年相比,兄弟省市企业从上海口岸进出口的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江浙企业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以外的兄弟省市企业占比上升2.7个百分点。

  2、本市企业、江苏省企业分别居上海口岸进口、出口的首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上海口岸进口增速开始高于出口增速。

  "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进口额中,本市企业占比始终略高于44%,居于各省市企业占比首位;江苏省企业占比在34.9%到39.0%之间,居于第二位。上海口岸出口额中,江苏省企业占比始终略高于42.0%,居于占比首位;本市企业占比稳定在32.0%到33.0%之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海口岸进口、出口的增长率发生逆转。2006-2008年,出口增长率高于进口增长率至少7个百分点,但2009年出口降幅多于进口降幅超过5个百分点,2010年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超过7个百分点。

  3、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占全国比重逐年微弱下滑,主要源于进口。

  "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货物总额的比重,各年均不低于30.0%。但是五年中有四年增长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五年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由2006年的32.1%下降到2010年的30.6%。

  析其原因,下降部分主要源于进口。上海口岸出口额始终在全国出口总值的34%左右,而上海口岸进口额占全国比重由2006年的29.8%逐年下降到2010年的26.9%。其中,江浙企业经上海口岸进口占比由2006年的45.1%下降到2010年的40.8%。

  二、口岸国际货运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航空口岸以不到1%的口岸货物吞吐量,完成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的三成和全国空运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六成

  "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货物吞吐总量累计达13.14亿吨,占上海港口和机场货物吞吐总量的44.7%。其中水运口岸货物吞吐量累计13.03亿吨,占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44.5%;航空口岸货邮吞吐量累计0.11亿吨,占上海机场货邮吞吐总量的74.8%。上海口岸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累计11295.9万标箱,占上海港集装箱吞吐总量的86.9%。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口岸国际货运枢纽功能稳步提升,货物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上海口岸货物吞吐量与上海港口和机场货物吞吐总量的增长率相比看,显示出上海口岸的国际货运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水运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比"十五"期间增长95.7%,超过同期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增长率15.4个百分点;航空口岸进出口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长12.5%,超过上海机场货邮吞吐量年均增幅1.3个百分点;上海机场货运的四分之三是国际货运。

  从口岸货物吞吐量与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率相比看,显示出上海口岸进出口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上海口岸货物吞吐量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63.5%,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100.3%,进出口额增幅高于吞吐量增幅36.8个百分点。

  2、水运口岸对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增长的贡献占主导地位;航空口岸以极小的货物吞吐量,完成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的三分之一。

  从水运口岸和航空口岸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额的比较看,水运口岸货物吞吐量占上海口岸货物吞吐总量的99.14%,而航空口岸的占比仅为0.86%。水运口岸进出口额累计23055.5亿美元,占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的63.2%;而航空口岸进出口额累计13377.1亿美元,占比36.7%。

  从水运口岸和航空口岸对上海口岸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看,"十一五"期间,水运口岸进出口额增长率高于航空口岸进出口额增长率4.6个百分点,对整个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贡献更大。

  3、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和洋山港区为前三大口岸进出口区域,洋山港区口岸进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口岸总体水平。

  2010年,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和洋山深水港区三个口岸区域进出口额合计占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的83.5%。其中,外高桥港区口岸2788.3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占30.7%;浦东机场口岸2750.8亿美元,同比增长29.7%,占32.3%;洋山深水港区口岸区域发展势头迅猛,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051.3亿美元,增长46.9%,增速较上海口岸进出口总体水平高16.8个百分点,占22.6%。

  三、口岸旅客出入境门户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外国籍旅客占比居半,邮轮经济发展效应凸显

  "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累计8838.2万人次,年均增长8.9%。其中,航空口岸累计8711.2万人次,年均增长8.4%;水运口岸累计70.6万人次,年均增长35.7%;铁路临时口岸累计56.4万人次,年均增长12.1%。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1、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变化明显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世博会举办的双重影响,但每年吞吐量都比"十五"期末大量增加,外国籍旅客保持占半数。

  "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出现大幅波动,但每年都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有较大提升。前两年,保持了9.5%左右的增长;2008年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明显,都比2007年减少70万人次以上;2010年,受世博会举办的强力带动,同比增幅上升至28.4%,当年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达到2148.8万人次。与"十五"期末相比,除2006年增加不到140万人次外,其余年份都比2005年增加超过200万人次,2010年增量更是达到690.8万人次。

  从出入境旅客来源地看,2007-2010年,内地旅客2393.5万人次,占比33.0%;外国籍旅客和港澳台籍旅客共4849.8万人次,占比67.0%,其中外国籍旅客3780.9万人次,占比52.3%。

  2、航空口岸始终是上海口岸旅客出入境主渠道,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内地首位。

  "十一五"期间,航空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累计8711.2万人次,占上海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的98.6%,是上海口岸旅客出入境的主渠道。其中,2010年出入境旅客吞吐量2107.4万人次,同比增长27.9%,在全国航空口岸中第一个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出入境旅客吞吐量排名连续第12年位居全国航空口岸的第一位。

  后两年与出入境旅客吞吐量排名第二的北京首都机场相比差距拉大,2009年上海航空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超过首都机场262.1万人次,2010年超过首都机场406.9万人次。

  3、水运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邮轮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期间,水运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累计70.6万人次,年均增长达35.7%。主要得益于近几年上海口岸邮轮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邮轮母港建设的步伐加快,访沪邮轮数量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进出上海口岸的国际邮(客)轮累计1780艘次,每年都在320艘次以上,2010年更达到416艘次,同比增长18.9%。

  4、铁路临时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铁路临时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累计56.4万人次,年均增幅12.1%,列车满座率不断提高。其中,2010年出入境旅客吞吐量15.0万人次,同比增长36.6%。

  四、有关思考

  综上分析,"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的发展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著名国际旅游城市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但也应看到上海口岸建设发展已经到了新的起点,前些年依托大规模硬件设施带来的量的扩张不可能无限地持续下去,口岸设施的承载能力也有一定限度,加上周边口岸的发展等因素,迫切需要上海口岸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一)不断深化拓展国际航运服务业。尤其是如何既大力促进世界知名船舶管理公司、国际航运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等高端国际航运要素集聚,积极发展航运金融服务、航运经纪服务、航运中介服务,又着力加强口岸物流服务产业的系统研究,从整体上完善口岸物流业的发展环境。

  (二)着力突破口岸环境优化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如何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研究探索建立"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园区具体措施,研究以电子口岸为依托建设国际贸易电子"单一窗口"的实现途径,研究突破方便口岸货物和旅客中转的政策,系统规范口岸服务产业链的收费等问题,加快口岸环境建设地方立法,为从上海口岸进出的企业和旅客提供更有效服务。

  (三)大力发展具有口岸优势的新型产业。围绕适应我国外贸发展向扩大进口转变的战略,如何大力发展进口服务业,打造一批全国进口货物集散基地;依托口岸门户枢纽优势,着力发展国际旅游服务业,促进和规范邮轮经济发展,使上海口岸成为国际旅客来华旅游、内地旅客出境旅游的集散中心。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