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在去年陆家嘴论坛提出筹建保交所规划后,深圳于近日提出了申办设想,此前北京和成都也有过类似计划。
7月27日,深圳保监局提出申办"深圳保险交易所"的设想,引起业界关注。而此前,上海市有关方面也曾提出类似的设想。此外,北京和成都两地也有类似的打算。那么,保险交易所究竟能不能办起来,将花落何地?
最早提出筹建保险交易所,是在2010陆家嘴论坛上。当时上海提出这一想法后,保监会高层陆续作出正面回应。去年,中国保监会和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建立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当时也提出交易所设想。此外,北京市曾经报批过北京保险交易所,由于"审批程序存在瑕疵",未获保险监管部门通过,转而以"保险产品超市"的概念求得生存。四川成都则明确提出,仿造纽约巨灾风险交易所设立覆盖中部地区的保险交易所,但其可能性受到质疑。
谈到保险交易所,由此带来的规范、透明及信息的自由流动对保险业来说是个方向。与此同时,"保险交易所成熟后考虑将风险证券化产品,如巨灾债券、保险衍生品等也纳入其中"的设想也为保监会提供了操作的空间。
相比于上海保险交易所的筹建属于国家规划的一部分,深圳此次行动则更多只是自己的想法。对于深圳来说,此次实属背水一战。据相关人士透露,深圳对保险交易所并没有详细规划,更多的打算可能只是想插队,与上海一争保险交易所牌照。
7月27日,上海市市长韩正指出,"配合保监会建立保险交易所推进工作小组",作为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五大重点任务,已经排定。筹建保险交易所,完善金融要素市场是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保险交易所设立的初衷,可能还是着眼于"航运中心"战略与海上保险的相互支撑,为海上保险的开展提供落脚点。
深圳保监局局长余龙华曾表示,保监局正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开发、开放入手,不断拓宽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其中包括适当降低香港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进驻前海的准入条件,建设再保险中心和保险中介之都。此番表述,引人无限遐想。深圳金融办人士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交易所的建立对于整个行业乃至于一个城市金融中心地位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海在做,深圳也要做"。
航运对保险有着天然的需求,据统计,2010年仅上海地区的船舶险和货运险收入就达到20.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91%。享誉全球的劳合社(Lloyd"s)即源于海上保险:300年前,航海的船东即在伦敦劳合社的前身爱德华.劳埃德(EdwardLloyd)咖啡馆寻找拥有资金、可为自己的船舶提供保险的人士。
"伦敦保险400年前就已存在,反映了当时英国在航运、保险等行业的主导地位,使得伦敦有可能为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前伦敦劳合社保险经纪人孙鸣岐接受《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的书面采访时称:"劳合社(海上保险业务)的成立直接促进了伦敦成为国际保险以及金融的高地。而在劳合社中,与航运有关的保险估计占到80%。"
"不过劳合社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不是人为地刻意设置的。应该说有伦敦这个榜样,上海的努力是有方向的。那就是在上海已经是国际第二大港的有利条件下,首先成为国内的航运(海上)保险中心,然后努力成为亚洲的中心。十年、二十年之后,再与伦敦争夺世界航运金融保险中心的地位。"
航运(海上)保险需要分工专业、数量众多的保险中介机构,规范、透明的保险交易平台,众多的承保及再保险公司,随着这些因素的沉淀,其对保险行业日后的整体拉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这些需求特征与上海方面有关保险交易所的既定设计相吻合:即将上海保险交易所定位为机构对机构之间的大宗交易,初期主要经营原保险及再保险业务,以保险公司和企业为交易主体。"伦敦的经历对上海有借鉴意义。"孙鸣岐说道。
作为国家既定的战略方针,保监会在建立上海保险交易所这一申请上没有理由反对。而且,上海方面在筹建之初便吸取了北京保险交易所的教训。整个筹办过程由上海市金融办牵头,由上海保监局协助,在一开始便将保监会考虑在程序之中。
抛开海上保险对保险的促进作用,在制度层面,"保险交易所带来的好处是规范"。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研究课题组组长徐文虎指出:"目前保险业的形象欠佳,保险交易的模式比较落后。规范之后,信息的透明度变高,交易流程有也法律保障。"其次,信息在一定的平台间的流动也将更加自由。
根据统计,截至6月底,上海市原保险保费收入累计421.95亿元,中、外资保险公司收入比为86:14;共有114家保险公司和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97家。而按照新口径统计,深圳上半年共实现保费收入197.02亿元,保险中介市场共实现净利润9268.91万元,全行业实现盈利。
即便如此,相比于其他金融行业,上海在保险领域的优惠政策和重视程度仍旧是一块洼地,而筹建保险交易所正是一种"弥补"。
事实上,深圳也对保险交易所寄予希望,据介绍,根据规划,到2015年,力争保费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前4位水平;保险深度达到4%左右,保险密度达到5500元左右;资产总量保持国内大中城市前3位。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部经理桂浩明在接受《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表示:"保险交易所成立之后,完善的金融要素市场使得外资保险机构更多的选择上海,从而强化他们在这方面的优势。深圳想要追上去,可能会比较困难。而相比之下,深圳在保险业务上,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集中了国内一流的保险中介机构。而这也是保险交易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沪深两市在保险行业所具有的差别性优势,也为深圳错开战场,与上海竞争提供了条件。深圳对战场的巧妙安排,可以说,既是对上海的被动回应、背水一战,同时也是隔空对战、避免正面冲突。而且,对于上海保险交易所所期望的引进"国际上其他再保公司、直保公司、经纪公司都可成为会员单位",深圳在这方面显然更具有发言权。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