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11年上海保险市场保费增速较之过去的两三年出现较大下滑,不过却不能阻止上海要成为全国保险业中心的雄心。
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了《上海"十二五"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报了解到,在这份规划中,向来不被重视的保险业在这份规划中被提到了显著的位置,上海提出要在2015年使本地的保险市场原保费规模达到1400亿元左右,其中有关涉及保险业发展的达到十余处之多,筹建保险交易所和推行税延型养老保险则被重点提及。
"单独对上海保险业而言,这份规划定的目标还是很高的,1400亿元的原保费,相当于规模翻番(2011年上海保费收入700多亿元)。对于上海来说,如果要实现上述目标,则要寄希望于将来国家出台对保险业利好的措施都能够在上海先行试点,尤其是税延型养老险尽快推出。"2月1日,一家大型寿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老总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
保交所的雏形
自从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受访时表示要在上海成立保险交易所之后,关于上海保交所何时成立,一直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在1月30日发布的规划中,上海提出了要研究建立保险交易所的可行性,再度让保交所的问世有了一个较清晰的时间表。但是软硬件条件是否具备,则却没有明显的迹象。
"要成立保险交易所,并不是一个地方政府或者国家强力能够推行的,必须具备多种条件,保险交易所的内涵说通俗一点它就是一个交易市场,它里面要包含多种多样的角色,有足够多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人,还有客户,可以对一个险种进行交易定价,对一批承保物品的保障内容、保险价格可以讨价还价。参照劳合社发展的轨迹,它不是人为设置的,而是随着英国当时的航运业、保险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自然出现了一群为了航运业保障而寻求保险保障的交易场所。"2月2日,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副教授管贻升在受访时称。
而在前伦敦劳合社保险经纪人孙鸣岐看来,伦敦是个榜样,上海的努力是有方向的,寿险是在上海已经是国际第二大港的有利条件下,成为国内的航运保险中心,然后努力成为亚洲的中心。
记者也了解到,保交所的成形需要时间的积累,而一旦时机成熟,尽管在这份规划中并没有提及要成立保单转让市场,也许随着保交所的推出,上海也有望出现一个新型的保单转让市场。
(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