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香港、新加坡相比,上海的国际船舶注册量差距甚大。6日,临近长江口的洋山保税港区正式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开展"保税船舶登记"的试点港区。
至此,洋山港开始作为一个新的船籍港,接受同时满足"从事国际航运"、"洋山保税港区内注册的企业拥有或从境外光租的船舶"、"已经办理出口退税手续或予以保税的船舶"三个条件的船舶登记。
上海海事局副局长常富治告知,中国对国际、国内航运船舶适用统一的封闭船舶登记制度,对船舶所有人的国籍、船舶检验等方面都限制较多,营运成本上要明显高于境外登记的国际航运船舶,使中国籍国际航运船舶在国际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在香港注册登记的国际航运船舶达到1952艘、6833万总吨;上海海事局在册登记的国际航运船舶数量(包括特案免税船舶)为380艘、935.3万总吨;新加坡为3936艘、4662万总吨。
常富治表示,中资国际航运船舶境外登记的发展趋势,客观上制约了以国际航运船舶为对象的船舶贷款、船舶租赁、船舶保险、航运运费衍生品市场等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
据悉,当前全球航运金融交易规模约几千亿美元,而这些业务几乎被全球公认的三大船舶融资业务中心--伦敦、汉堡和纽约掌控,上海的各类相关业务在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
常富治称,目前上海拥有世界第一的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优越的港口条件,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也较为完备,需要以集聚船舶资源要素为突破点,寻求国际航运金融快速发展的途径。
洋山保税港区是中国大陆的首个保税港区,也是目前中国探索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的综合试验区。业内认为,此番保税船舶登记政策的创新突破,将吸引中资国际航运船舶回归登记,并促进中国航运企业更为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
(来源:中新社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