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简陋扛包码头 北外滩以“一滴水”融入世界海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18浏览次数:146

    2002年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重塑黄浦江两岸功能,宣布实施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开发范围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涉及浦东、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原卢湾和徐汇7个行政区。

  今日,本报为您奉上《十年走笔看浦江新景》最后一站--北外滩。曾仅有着简陋的临时候船室的高阳路码头,如今是黄浦江上唯一可以停靠国际客班轮的码头,外籍游客在此穿梭交织……

  从17岁扛大包、当装卸工做起,到成为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客货运部经理,今年58岁的张福保对这个码头有着太多太多的感情,更亲眼见证了这里逐步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的喜人转变。

  当年虽然简陋

  却仍是全国最好的外贸码头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北外滩区域内沿黄浦江的码头一直是上海航运业特别是散货运输的重要操作场所,而位于外虹桥的国际客运站也是上海唯一的国际客运码头。自开埠起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一度成为上海最繁忙的码头作业区间之一,大批人流物流通过这里进出上海。

  在张福保印象中,高阳路码头从2000年开始规划改造邮轮码头。2004年--2006年期间,原来的货物装卸作业都停掉了。原来的老码头拆光重建,改建后1200米的码头岸线提高了码头的靠泊能力,原先码头最大只能停靠5万吨的船舶,改建后变成可以同时停靠3艘近7万吨级的和一艘5万吨级船舶的码头。其后方场地也全部变成商业配套、写字楼和大面积的绿化。

  移动的吊车、铲车、装修机械设备,货物堆在码头上……翻开旧时的码头画册,张福保颇有感触地回忆说:"作为上海唯一的外贸码头,当年的码头从现在看分外简陋,但当时在全国却是最好的。"

  与张福保一样对这个码头有着别样情结的是曾在高阳路码头待了43年的王迟--曾在2003年3月担当上港集团两桥开发办主任。今年61岁的他去年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成为中国港口协会邮轮分会会长,可以说是邮轮的老法师了。他同时也是黄浦江两岸开发的见证者。

  王迟回忆说,高阳路码头历史可以追溯至1843年,它的前身是徐家滩。在1.2公里的路线上,形成了很多私人码头。解放后至1983年,它被称为上港五区。1983年,其被命名为北外滩上海港高阳装卸公司。1985年又改名为高阳港务公司。

  与陆家嘴等区域错位互补

  着力发展现代航运与专业金融

  2002年,市委、市政府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建设,北外滩是重点区域之一。按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要求,以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和专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形成与老外滩、陆家嘴、洋山深水港、浦东外高桥等区域错位互补,重点打造企业总部基地、要素集聚中心、邮轮客运中心、口岸服务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五大功能。

  时任市委书记的黄菊和时任市长的徐匡迪在黄浦江上仔细看了模型,提出了造福于民、在江边形成大片绿化的理念。

  尽管模型中白玉兰广场的设计方案相当漂亮,但基于"造福于民"的理念,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之后,规划方案又经历了第三、第四次修正。

  2008年8月15日

  国客中心正式启用

  规划中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总投资约57亿元,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1717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245000平方米。2004年1月3日,国客中心项目正式开工,2002年被列为上海市重大工程,也是浦江开发的重大工程之一。

  2006年7月2日,歌诗达邮轮爱伦歌娜号停泊在国客中心,这也是中国近代航海史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母港邮轮。

  2008年,8月15日上海国际客运站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达到6.1万平方米,加上一滴水4000平方米的球体面积,整个客运站的建筑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其中东面为商业配套为主,西面为国际客运站、上港集团办公大楼。

  据王迟介绍,国际客运中心还包含了11栋楼,地下空间占到了15万平方米。"地下是商业街,我们打算打造江边新天地。另外还有8万平方米的江边绿化,一直延伸到国际航运中心。加上延伸部分,总体的绿化面积高达14万平方米。"

  至2011年末,累计完成投资金额达260亿元。外滩茂悦大酒店、外滩浦华大酒店、远洋宾馆等五星级酒店相继开张,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项目竣工,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项目开工,而北外滩地标建筑白玉兰广场也已在加紧建设,预计将到2014年完工。

  》专家分析

  建议延长邮轮经济产业链

  □周伟民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邮轮产业是新兴的产业。但邮轮是重资产投入,想要收回成本,单靠邮轮的收入是不行的,这样码头永远只有亏损的份。它必须形成一条产业链。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建立旅游城市,对于邮轮产业而言,它不光是一个旅游产品,而应该是一个休闲产品。

  随着水陆客运萎缩,现在的船不光是作为交通工具,而应该紧密地和旅游起来。建议今后邮轮经济的产业链必须要延长,将包括船舶供应、餐饮、免税商店、劳务外派、维修等做大做强。

  》放眼未来

  国客中心8万平方米公共绿化

  将无条件对公众开放

  国际客运中心正式启用后,局部功能进行了一些调整,就拿北外滩赫赫有名的地标"一滴水"来说,其主要是为客运服务的,原本的设计人流量每天3000人次,一年100万人次,但现在实际一年最多四五十万人流。所以"一滴水"正在进行功能调整。"它原本最早的设计是作为客运站的配套设施。现在人流量没那么大,我们正在讨论它的方案。眼下很多奢侈品牌都纷纷看中了这块宝地,租赁‘一滴水’场地用来开新品发布会。一天的收入好的话可以达到百万元。"王迟介绍说。

  此外,他们还将加强与沿海各大港口的联系。与天津、三亚、厦门等港口形成互补。这样一来,今后乘客将可以乘着邮轮去国内各大知名沿海城市旅游。培育邮轮观光市场,而不是一提起邮轮,大家就和高价、国外游联想起来。

  为了培养邮轮方面的储备人才,国客中心于去年公开招聘了14名年轻的邮轮管理培训生,将他们送到境外培训,并安排上船实习,如今已经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前不久,亚洲邮轮学院又成立,为长远发展探索邮轮领域的人才做了很好的尝试。

  据国客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继上港花园绿化对外开放后,从今年5月底开始,国客中心8万平方米的绿化将陆续无条件向公众开放。

  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消息。"我们将加快滨江绿地建设,美化市容环境,给市民提供惬意、舒适的休闲空间。今年年内实现公平路以西的滨江公共绿地空间全面开放,贯通包括国客段、置阳段等绿地在内的沿江一线,优化调整绿化布局和景观灯光,逐步营造简约和谐的滨江夜景。"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