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厚实的经济基础为依托,上海港已经连续数年保持着世界主要枢纽港的地位,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上海港不仅受到了货源不足、成本高企等阻碍,还受到了体制、法治、人才、政策以及资金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在近日举行的2012上海航运法治论坛上,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局长孙建平指出,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不仅是上海市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法制、人才以及资金保障,积极争取类似"自由港"的政策,有利于改善上海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软环境,助力航运中心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狠抓发展质量 夯实基础
自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来,上海市交通港口局便积极参与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并在推进邮轮母港建设、优化内河集疏运体系、建设航运经纪人队伍等航运服务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的是促进和服务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港航业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水路集疏方式的优势,延长主枢纽港的生命周期,提高港口产业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孙建平表示,狠抓港航业的发展质量,不仅有利于巩固上海港全球航运主要枢纽港的地位,还有利于提升上海港的国际影响力,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夯实基础。
"发达的港航业是吸引航运企业总部聚集的重要因素,也是资源配置型航运中心形成的前提。"孙建平表示,国际航运及其相关的服务企业是国际航运中心不可或缺的细胞。鉴于此,为了吸引国际航运要素集聚,上海市正在着力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优化国际航运服务功能,以期完善城市对各类航运要素,特别对总部企业提供商务、金融以及信息的服务能力,尽可能系统地解决与航运相关的金融、外汇、经纪、保险和法律等功能集聚和产业链完善等问题,缩短上海与航运发达国家及地区间的差距,提升自身在国际航运市场和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当前,国际航运相关专业领域的话语权被以西方势力为主导的国际航运机构牢牢掌握。"要打破这一格局,我们就必须着力引入知名的国际航运功能机构,构筑全球国际航运信息高地,营造开放、包容和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孙建平表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国际权威的功能机构能够引领上海航运要素快速地跻身国际学术研讨,技术、标准和规则的研究制定领域,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从而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资源配置能力;信息是当今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之一,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可持续的运行管理机制,有助于上海构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打造合格软环境 任重道远
在硬件方面,当前的上海并不输于任何现有的国际航运中心,但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上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孙建平指出,进一步优化体制保障、完善法制保障、强化人才保障以及落实资金保障,对上海快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意义重大;而积极争取类似"自由港"的政策,能使上海港率先成为我国内地国际中转货物转运中心的试点港口。据介绍,自由港是指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的港口,划在一国的关税国境外,在遵守所在国的有关政策和法令的前提下,外国商品进出港口时不仅可免交关税,还可在港内自由改装、加工、长期储存或销售。
"法治建设是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国际航运中心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孙建平表示,在国家层面,呼吁《航运法》、《航道法》的尽早出台;在地方层面,则要积极做好促进航运中心发展的立法研究,适时开展《上海市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上海市内河航道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工作。而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设立专项人才资金和省部级奖励项目,有利于吸引世界知名国际航运专业人士定居上海并从事相关工作,有利于形成培养熟悉国际航运规则的专业人才的热土。此外,设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项资金,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上海海港集疏运体系,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等。
"深入挖掘国际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政策空间,积极争取类似‘自由港’政策,可以使上海港率先成为我国内地国际中转货物转运中心的试点港口。"孙建平表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要深化政策保障,积极充实洋山保税船舶登记制度内涵,吸引船龄小、技术含量高的船舶集聚洋山;同时,借助商务、财税等政策平台,营造健康、开放、有序的商务环境,充分利用地方立法资源,研究出台相关法规,为行之有效的政策固化和法制化提供保障,凝造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内在驱动力。
来源: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