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努力推动航运“软环境”建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8-30浏览次数:137

   借助国际海事仲裁员大会的召开,上海要不断努力推动航运"软环境"的建设,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近年来,我国航运经济迅速发展,拥有的船队、港口吞吐量、造船规模等都在世界上排列前位。按照国家战略部署,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我国正处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的历史关键期,上海也正处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攻坚期。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完成历史使命,不但要紧抓"硬指标",更重要的是要建设"软环境"。而海事仲裁便是建设国际航运软环境的重要方面。

   大力开展基础工作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战后恢复,以本国造船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打造了三菱重工、川崎等世界著名的造船企业,造船能力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上世纪70年代,韩国为了振兴经济,以本国的造船工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大力扶持本国造船,终于三大造船指标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打造了现代、大宇、三星等世界500强企业;根据2011年英国克拉克森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和新接订单量均已超越韩国,成为了新的世界第一。


但是,中国的造船工业却难言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剂强心针。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配合,其中,造船合同直接决定了造船合同项下取得利益的多寡。一份恰当的标准造船合同不但可以规范造船市场,还可以为行业带来国际话语权。

  2011年3月1日,由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组织国内外近300位专家历时三年修改十稿的《标准新造船合同(上海格式)》正式施行。截至2011年8月,就有近20艘新造船舶使用"上海格式"作为新造船谈判模板,并完成签约。英国知名造船法律专家SIMONCURTIS先生也专程来沪拜访了《标准新造船合同(上海格式)》起草小组,并将在自己的新书中针对"中国造船市场的声音"作出介绍和评价。《标准新造船合同(上海格式)》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和肯定。

  此外,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继续加大推进基础工作的力度,组织、委托专家和学者,起草了诸如《标准航次租船合同(上海格式)》、《标准船员劳动合同(上海格式)》等16个系列标准航运合同(上海格式),力求通过广泛的基础工作,树立中国的海上话语权。

  上海市的有关部门也肯定了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通过广泛的基础工作,规范航运市场,为提升上海航运软环境中所做的贡献。2012年5月24日,《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这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第一个专项五年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培育发展航运服务业"方面,"十二五"规划的一个发展目标是使海事仲裁、海事诉讼等配套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实现这一目标,配套的任务就是要制定以上海为仲裁地的各类航运交易推荐格式合同,提升上海海事仲裁的质量和声誉。为更近一步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除了推出了系列航运标准合同(上海格式)以外,还将通过出版《标准造船合同总论》以及《航运标准合同(上海格式)系列》等丛书,进一步扩大上海海事仲裁的国际影响力,改善上海航运法律软环境。顺应世界形势发展,就必须争取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国际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重要部分,国际标准的制订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甚至决定行业的兴衰。所以,许多国家千方百计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夺主动权、发言权,并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的要求、体现本国利益。而"上海格式"正是我国在航运领域中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扩大上海仲裁国际影响的表现。

  影响力稳步提升

  世界上最大的船东组织,拥有百年历史的波罗的海国际航运理事会(BIMCO)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标准新造船合同(NEWBUILDCON)》,但是由于该合同过于偏向于船东利益,且推荐使用英国法在伦敦仲裁,在亚洲的推广过程中始终受到亚洲船厂的强烈抵制。BIMCO曾通过办学习班、研讨会的方式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但其新造船合同仍然使用者寥寥。为了尽快推动BIMCO在中国地区的发展,百年老店也终于"放下身段",主动寻求合作。2011年10月27日,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和BIMCO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由BIMCO委托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将其《标准新造船合同(NEWBUILDCON)》针对中国市场做出修改,特别是适用法律和仲裁机构方面不再坚持适用英国法和伦敦仲裁,而采取推荐适用中国法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在上海进行仲裁。这不仅是中国航运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的表现,也是上海海事仲裁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表现。

  除了BIMCO,香港海员工会也非常重视上海这座城市的专业化队伍和上海海事仲裁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在解决船员劳务纠纷方面具有丰富的调解与仲裁相结合的经验。2012年8月15日,香港海员工会与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签订《合作协议》。海仲上海分会受香港海员工会及其他国家海员工会委托,在要求协助处理海员劳资纠纷时给予协助。双方同意定期交流沟通,互换相关信息,促进合作进一步提升。

  上海作为一座世界级的大都市,正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需要世界的认可与支持,世界航运的持续发展也需要上海的贡献。海纳百川,全面开展合作,上海海事仲裁的品牌形象也正稳步提升。

  把握历史机遇

  国际海事仲裁员大会(ICMA)是每两年半举行一届的国际大会,有国际航运界的奥林匹克之称,对促进国际海事仲裁员交流、海事仲裁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一直组团参加ICMA活动,学习国际先进的仲裁理念,使得中国海事仲裁制度不断与国际接轨,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也通过这一平台表达了中国航运法律界的声音。自1971年在莫斯科举办第一届至今ICMA已经举办了17届,但从未在中国大陆举办。许多国际航运知名人士呼吁中国应该举办ICMA。

  作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世界也认识到上海作为航运中心对世界航运的贡献。如果ICMA能在沪召开,必将为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实力,尤其是为航运法律相关领域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此,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领导经研究决定由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申办第十九届ICMA,具体由海仲上海分会承办。申办的过程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扶持,上海市市长韩正亲自致信国际海事仲裁员大会组委会,表达了上海希望能够举办并有能力也有信心办好这一世界海事仲裁领域的盛会。

  2012年5月中旬,以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兼上海海事仲裁院秘书长蔡鸿达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5人参加了在温哥华举办的第十八届国际海事仲裁员大会。在此次大会上国际海事仲裁员大会组委会正式宣布第十九届国际海事仲裁员大会将于2015年春季在上海举办。

  这是一次时代赋予上海的机遇,借助国际海事仲裁员大会的召开,上海要不断努力推动航运"软环境"的建设,做好系列标准航运合同等基础工作,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来源:钢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