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关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
随后几年,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11年12月23日,上海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这是世界港口史上首次突破年3000万箱的新纪录。同时,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也继上一年成功登顶后,蝉联世界第一。
然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处于一种突而不破或突而待破的状态。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港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蔡美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建立第二船籍制度一事为例,自2009年实施这一政策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截至2011年,中国航行国际航线挂方便旗的船舶回到上海登记的不足40艘,占挂方便旗船舶总数不足3%。
蔡美义认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起步相对较早,而进展不快,客观上因为航运中心建设涉及面较广,全球化特征和海运特殊性的特点明显,比如国际航运中心有其独立法律体系(海商法)、风险大(海上保险)、营运成本高(低税费)、资金密集(航运金融)等,涉及民法和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和航运政策。
然而从主观层面上讲,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展不快,较为重要的问题是建设重点不突出,尤其是没有把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作为重点研究和突破。蔡美义认为,国务院19号文最大的"亮点"是允许上海探索建立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借鉴航运发达国家和地区航运支持政策。
"可是这一‘亮点’没有亮起来。也就是说,没有用好这一政策。"蔡美义表示。
国务院19号文允许上海探索建立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目前试验区一无正式名称,二无范围划定。保税区和试验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保税区侧重保税方面,试验区侧重于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国务院19号文第十三条最后一点明确指出试验区要"探索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
"保税港区恰恰是属于试验区试验的内容之一,要保税区承担试验区的功能,岂不是小马拉大车?当然,在开始探索时未尝不可,但不能认为试验区就是保税区,那是不符合逻辑的。不建立试验区,按现行制度好多政策无法取得突破。"蔡美义表示。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正确选择,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蔡美义认为,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已进入迈向实现2020年目标的决定性阶段,必须如温家宝总理所讲,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难题。这就需要建立上海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力争从国家制度政策层面上做出安排。
蔡美义认为,借鉴航运发达国家和地区航运支持政策,香港就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如航运管理体制、船舶注册制度、航运金融、航运保险、通关制度、贸易便利化、税种少税率低,境外所得免征利得税和薪俸税等。"怎么借鉴,借鉴到什么程度?如果说洋山保税港区就是试验区,当初国务院颁发文件时为什么还要在上海探索建立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在保税港区试验不就得了。试验区在必要时还可以向自由贸易区过渡。国务院19号文提出建立试验区的出发点和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突破我国现行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从制度层面上保障航运中心建设的顺利推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蔡美义表示。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