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信委印发《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9-14浏览次数:268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印发《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沪经信工(2012)545号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实际,我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为水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国家陆续发布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高度重视。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造船强国和加快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关键时期,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引领,紧紧围绕"造船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加速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和产业规模,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本规划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和上海市产业发展的客观形势,提出"十二五"期间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导向等。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上海是我国现代船舶工业的诞生地,经过建国以来六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上海已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综合技术水平和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十一五"时期是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速发展的五年,产业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上海又将海洋工程装备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之一,为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十一五"发展成效

  1.造船总量大幅跃升

  "十一五"期间,上海造船完工总量达到3800万载重吨,是"十五"期间的3.2倍,年均增长45.2%,其中2010年全市造船完工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211万载重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2010年造船完工量达706万载重吨,连续创造中国船厂造船完工新纪录。

  "十一五"期间上海船舶产业主要指标汇总表
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造船完工量(万载重吨) 516 522 694 857 1211
出口完工量(万载重吨) 506 443 606 774 1083
新承接船舶订单量(万载重吨) 1831 826 874 288 1190
手持船舶订单量(万载重吨) 2743 3668 3884 3360 3300

  2.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十一五"期间,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总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13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06亿元,实现利润超过18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是"十五"期间的3.7倍。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2008年创造盈利超过30亿元的新纪录,成为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第一船厂"。
"十一五"期间上海船舶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
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工业总产值(亿元) 260 325 484 481 586
出口交货值(亿元) 169 219 344 362 383
销售收入(亿元) 258 333 471 455 589

  3.科技创新卓有成效

  在船型研发领域,全面掌握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优化设计方法,打造了"中国江南型"、"中国沪东型"、"中国外高桥型"等若干品牌船型;突破了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LPG)船等高端船舶的设计技术和关键制造技术,填补了国内船厂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的空白;自主研发的8530箱集装箱船、30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等主流船舶性能受到国内外用户好评,赢得市场大批订单。

  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具备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35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15-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主流海洋油气钻采装备的设计生产能力,成功获得了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市场订单并顺利开工建造;多缆物理探测船、海上大型浮吊、起重铺管船等海洋工程船舶获得市场认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

  4.能力建设突飞猛进

  "十一五"期间,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并迅速形成年产45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和临港海洋工程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上海船厂崇明基地一期工程和港池工程也顺利竣工。2010年,长兴岛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第一阶段)也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

  5.配套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船舶配套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合资等方式得到了较大发展。沪东重机、中船三井造机、齐耀瓦锡兰、上海曲轴公司等一批船用柴油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基本形成了船舶动力系统产业群,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全国领先。大功率推进器、自升式平台升降装置、油气水处理系统、综合录井仪、平台防喷器组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的研发取得突破并实现了产业化。

  (二)面临的问题和形势

  虽然"十一五"期间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造船完工量屡创新高,但在全国所占份额却逐年走低;在液化天然气(LNG)船等高端船舶的建造领域全国领先,但在豪华邮轮、大洋钻探船、高级游艇等方面尚属空白;在钻井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主流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领域有了一定突破,但在前期设计能力、工程总包能力、海洋工程配套能力等方面仍与韩、日、欧美等先进造船国家存在相当差距,仍未形成产业规模;配套产业门类较局限,优势产品不多,仅呈点状发展,有待完善产业链。

  "十二五"期间,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面临的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机遇主要有,全球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将呈现从低迷到缓升的走势;船舶高端化、大型化趋势日益明显,上海具有先发优势;随着海洋油气开发重点从浅水逐渐走向深水,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积极推动船舶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可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金融保障。挑战主要是,国际航运市场运力过剩,造船产能严重供大于求;以"绿色造船"为名的国际海事新规范密集出台,技术壁垒越来越高;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竞争力不强,面临与韩国、日本等先进造船国家的全面竞争;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

  综上所述,上海船舶产业"十二五"前期可能进入多年持续增长后的调整时期,进入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十二五"后期,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国际航运市场的复苏,随着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不断突破,以及长兴二期工程的逐步建成投产,上海船舶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抓住全面建设造船强国和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战略机遇,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打造技术领先、结构优化、军民融合、绿色发展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将上海建设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龙头基地。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转变方式,集约发展。上海稀缺的土地、岸线等环境资源已无法支撑大规模投资建设传统船厂的发展方式,必须切实推动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推动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式、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调整结构,高端发展。以培育发展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大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力度,增强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调整升级产品结构,提升高端产品设计能力,提高高端产品建造比例。

  ――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以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精细化为目标,全面提高数字化造船能力。加强安全、节能、环保等船舶新技术研究,积极研发满足国际新规范新标准的绿色环保型品牌船型,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新装备、环境友好型新材料,提升市场引领能力。

  ――服务产业,延伸发展。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科技研发、咨询中介、工程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培育相关服务平台和服务链,促使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从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

  ――军民融合,协调发展。坚持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军民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对接和成果转化,打造一批军民结合型龙头企业,推动军民一体化的船舶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增强动态保军能力。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科技实力稳居前列。形成定位清晰、层次分明、运行良好的产业研发体系,科技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全面掌握市场需求量大的高端船舶自主设计、建造技术,主流船型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20个以上满足最新国际规范要求、引领国际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船型。突破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前期设计技术瓶颈,形成深水油气钻采装备自主设计、建造能力,打造2型以上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和8型以上海洋工程船舶自主品牌。

  ――产业总量稳步提升。2015年实现造船完工总量1500万载重吨,低速柴油机产量450万千瓦,中速柴油机产量600台。全面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化进程,2015年达到年产主流海洋工程装备6座(艘)的生产能力。2015年,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计划实现经济总量1250亿元,其中船舶及配套产业经济总量1050亿元,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经济总量200亿元。

  ――效率效能显著提升。到2015年,全面建立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总装化现代造船模式,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数字造船能力明显提高。典型船舶建造周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骨干企业每修正总吨工时达到22小时,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以上。钢材一次利用率不低于92%,万元增加值能耗低于0.2吨标准煤。

  三、"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船舶产品高端化

  充分发挥上海船舶设计院所集中的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大力推进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适应绿色、环保、安全要求的优化升级,以及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的船型开发建造。着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继续保持上海船舶产业在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船舶的先发优势,从研发、设计、生产、改装、维修、服务等各环节入手,切实提升高端产品在船舶总量中所占比例。同时着眼长远发展,选择具有一定前瞻性、探索性、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开展前期预研和概念设计,抢占未来技术开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重点产品导向:

  1.三大主流船型优化及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的绿色环保型船舶开发建造;

  2.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支线LNG船、万箱以上级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LPG)船、大型化学品船、高等级海峡客滚船等高端船舶开发建造;

  3.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大洋钻探船、大型疏浚船等特种船舶开发建造;

  4.豪华邮轮、豪华游艇、新能源船舶等船舶的前期预研;

  5.超大型船舶、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修理与改装。

  (二)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提升主流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和海洋工程船舶的研发制造能级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任务,培育专业设计能力,启动一批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和关键配套设备的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掌握总体设计技术和建造技术。在工程设计、模块制造、配套设备工艺、技术咨询等领域培育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包商,通过典型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实现从分包到总包的能力突破,培育形成较完整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壮大产业规模。

  重点产品导向:

  1.自升式海洋平台、半潜式海洋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等主流海洋工程装备;

  2.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FDPSO)、立柱式平台(SPAR)、张力腿平台(TLP)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

  3.物探船、工程勘察船、起重铺管船、半潜运输船、大型海上浮吊、风电设备安装船、多用途工作船、平台供应船等海洋工程船舶;

  4.钻井系统、油气生产系统、海洋平台电站、海洋平台集成控制系统、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FPSO单点系泊系统、铺管/铺缆设备、测井/录井/固井系统、水下采油系统、防喷器等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

  (三)做大做强配套产业

  着力改变船舶总装和配套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大幅提高船舶配套能力和水平。加快自主品牌船用柴油机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船用动力系统、电站系统、舱室设备等优势配套产品进入高端产品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建设船用柴油机二轮配套产业基地,完善本土化二轮配套体系。在船舶自动化控制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加大配套产业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力度,拓展核心系统和配套产品系列,推进陆用配套设备向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的发展。

  重点产品导向:

  1.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智能型柴油机、LNG船用双燃料发动机;

  2.大功率船用曲轴、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智能化电控系统、高效增压器等柴油机关键部件和系统;

  3.大型推进装置、高端船用发电机、船舶电站、电力推进装置等电力系统和动力传动装置;

  4.液货舱装卸集成装置、遥控阀门、污水处理装置、海水淡化装置、船用锅炉等舱室设备;

  5.新一代综合船桥系统、符合IMO规范的船用导航雷达系统、新型船用陀螺罗经等通讯导航和自动化系统;

  6.大型船用铸锻件。

  (四)深化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整合现有资源,依托船舶科研院所、有关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深化结构设计、流体力学、安全评估、风险控制等基础共性理论研究,加强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核心系统和配套设备等领域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共性设计软件,开展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标准体系研究,掌握高端船舶开发关键技术,突破关键系统的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提升综合集成能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重点研究导向:

  1.船型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船体结构安全检测及结构优化研究;

  2.船舶水动力性能预报优化技术,与船型优化相关联的流体力学预报技术研发,CFD技术在船舶流体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3.深海设施运动性能及载荷分析预报技术研究,深海设施动力响应及强度分析技术研究;

  4.浮式结构物恶劣海况下安全评估技术研究,海洋工程装备风险控制技术研究等。

  (五)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上海是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上海"两化"融合三年行动计划中十大重点推进产业之一,要依托现代造船模式理论研究及创新实践的有利条件,依托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全面推进造船总装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全面开展造船生产体系流程再造,构建综合、扁平化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经营生产技术管理业务体系,改进计划体系,建立准时化、拉动式生产计划模式,推进编码体系、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重点研究导向:

  1.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编码标准研究,基于三维建模的厂所一体化设计研究;

  2.造船系统设计、管理共性软件研发及推广;

  3.造船精度控制技术、模块化制造技术、快速搭载技术研究;

  4.高效率、低消耗的先进造船工装研究;

  5.船体结构焊接机器人和涂装机器人技术研发等。

  (六)大力发展现代船舶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船舶设计、软件开发等专业化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船舶物流、电子商务、市场和法律咨询、工程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拓展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鼓励开展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培育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金,促进产融结合。提高船舶配套企业市场服务水平,加快骨干配套企业全球营销服务网络建设。

  重点发展导向:

  1.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船舶设计、软件开发等专业服务业;

  2.船舶物流、电子商务、市场和法律咨询、工程管理等现代服务业;

  3.船舶融资租赁服务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金等产业金融服务业;

  4.船舶配套产品国际市场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

  四、"十二五"发展空间布局

  在"十一五"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全面竣工的基础上,长兴二期工程将是"十二五"上海船舶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最重要的任务,上海将全面建成以长兴、外高桥、临港、崇明等四地域为主的长江口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总装产业基地、配套产业基地、现代化修船改装产业基地等(见附图)。建设长兴岛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和临港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加强国际国内产业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中远船务集团和中外运长航集团等有明确意向的企业在长兴岛建设海洋工程基地的项目进展,促使优质海洋工程项目早日落地,从而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一)产业布局

  1.以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沪东中华造船、上海船厂为代表的现代化总装造船基地;

  2.以外高桥造船、振华重工集团、上海船厂、中远船务长兴海工基地、中外运长航长兴海工基地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3.以临港、长兴、闵行地区为代表的现代化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配套基地;

  4.以华润大东、中海工业、上海中远船务、中外运长航闽南船厂为代表的现代化修船和改装基地;

  5.以奉贤地区为代表的游艇、救生艇、公务艇、商务艇生产基地。

  (二)重点投资项目

  1.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第一阶段)将建设2座大型造船坞,配置1800t大型龙门起重机,建设舾装码头、材料码头以及其他配套设施。长兴二期工程建设对于提高上海大型液化天然气船、万箱级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开发建造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中远船务将结合企业搬迁契机实现调整升级,利用上海区位、人才、综合配套等优势,将中远船务海工研发中心、经营总部集中落户长兴岛,规划在长兴岛东南侧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3.闽南长兴海工配套基地项目拟在长兴岛建设浮船坞、海工生产平台和船舶修理改装泊位,建成后将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从传统修船业务向海洋工程配套业务拓展。

  4.金山区将重点引进海洋石油装备、重型石化设备、石油钻采设备生产基地以及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检测检验中心等,增强上海在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的实力。

  5.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基地将在临港实施第二阶段建设,规划建设海洋工程总装平台、600吨龙门吊等重型设施,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达到建设纲领。

  6.船用柴油机二轮配套产业基地将在临港新建,建成后将以船用柴油机总装产业带动二轮配套产业同步发展,提升关键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能力,完善上海船用柴油机生产链。

  五、"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制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的实施意见。巩固上海船舶产业在研发设计方面的优势地位,对未来型绿色船舶、重大首制海洋工程装备、核心配套系统等有利于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强化政策性资金支持。加大对产业示范基地、船舶出口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加快形成创新能力。

  (二)推进现代船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大力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相适应的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服务业。鼓励发展船舶设计、软件开发、船舶物流、产业中介和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鼓励研发单位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创建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三)促进交流与合作

  推动在沪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有关高校合作,打造推进产业发展的区域平台。鼓励船舶总体设计单位、总装企业、配套单位以及主要用户建立多元战略联盟;促进上海海洋工程装备骨干企业与国际知名石油公司和工程总承包商合作,从分包起步逐步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工程总承包能力;鼓励与国外知名专业设计公司及中间商合作,提高前期设计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鼓励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支持国际国内优势企业在沪投资和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等为载体,加大领军人物培育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形成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梯队集聚;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载体,建设船舶行业技能培训中心,促进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鼓励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引进海外工程总承包管理人才、研发团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五)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产业政策,促进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规范发展,提高行业发展整体水平。开展《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船舶设计单位设计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和《船舶修理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等行业标准的宣贯和实施,引导和保障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健康发展。

(来源:上海航运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