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保大时代路有荆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2-18浏览次数:8

    当人保、太保、平安相继抢滩上海设立航保中心,当明年海上保险协会落户上海,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区域,看似已迎来航运保险的大时代,但,情况并非纯乐观

    上海航保大时代路有荆棘

  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而航运金融正是"两个中心"之间的交叉枢纽,航运保险又是航运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州、大连、青岛、天津等重点港口中,上海无疑最具竞争力,集装箱吞吐量已位居全国第一。强大实力促进各大保险机构于上海聚集,据上海保监局统计研究处综合科科长田华透露:"在人保、太保、平安三家保险公司牵头下,海上保险协会的筹建工作已近尾声,预计明年将正式成立。"税收环境方面,扩大对航空器的免税项,一切都在为上海迎接航运保险的大时代做着准备,但田华也尖锐指出这条康庄之路上的各种荆棘。

可喜:近半数船舶险聚集上海

  在刚刚于上海召开的"第四届航运金融服务国际会议2012"上,来自中国保监会上海监管局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5月国家对所有上海地区与国际航运相关的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后,累计到今年6月共减免2.5亿元左右。在税收利好环境下,上海船舶险份额占全国47%,全国近半数的船舶保险聚集在上海。田华认为:"上海航运保险正隐约自发地出现聚集的态势。"

  在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19号文件)出台前,上海船舶险在全国维持15%~20%的比例,货运险占比在10%~15%之间,虽然略高于其他港口,但这一数据在2004-2009年间鲜有变化,在彼时没有政策支持的环境下,航运保险业务没有完全突破。

  难有作为时,中国航运保险业迎来19号文件。在这份文件中有三个重要表示,一是对所有在上海地区与国际航运相关的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二是鼓励在上海地区发展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三是鼓励研究与出口相关的货物运输保险在国内投保的相关政策。这三方面落实最快的是营业税的免征,包括进出口运输保险、远洋船舶保险、集装箱保险等。今年相关部门讨论通过并实施补充政策,即与航运相关的航空器也开始减免营业税,并退回去年相关的营业税金。

  营业税减免极大地推动保险业务在上海的聚集,去年上海地区的货运险与船舶险总量达到34.45亿元,同比增幅57%,在全国船舶险和货运险总量中占比22%,远超其他主要港口城市相关航运保险业务量的总和。如果将船舶险与货运险拆分看,船舶险占全国47%以上,全国将近半数的船舶保险聚集在上海。但货运险比例不到22%,田华分析主要原因是投保货运险都是小货主,很多货运服务都在当地解决,所以货运险聚集不是那么明显。

可期:明年成立海上保险协会

  19号文件提出鼓励在上海地区发展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后,人保、太保、平安相继应势聚集,人保与太保几乎同时在上海成立航保中心,但两者的运行模式存在差别。人保把远洋船舶险、船建险、远洋保赔险、集装箱保险、修船人责任险先集中于上海,类似于一个业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集中业务。而太保把六个分公司业务和大企业客户先集中于上海,委派专员进行保险的推广、销售。平安的航保中心模式与人保类似。

  这些机构不仅把业务带来上海,产生积聚效应,还积极开展合作活动,如人保航保中心与上海航交所签订全面战略协议,推动产品创新,推动整个上海的航运保险经营水平创新与提升。

  三足鼎立有竞争,也会有合作。据田华透露,三家航运保险机构在上海成立后,联手建立类似国际海上保险联盟组织的海上保险协会也被提上议程。"中国在过去数十年中从未建立这样的机构,但随着19号文件的助力以及三家航保中心的成立,为我们建立海上保险协会创造了条件,整个行业都认为有必要建立这样的协会,代表行业与监管机构沟通,与国内外业界开展交流。今年在上海金融办与上海保监局共同推动下,由三家航运保险机构牵头,计划组织成立海上保险协会。目前筹建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预计2013年海上保险协会将在上海正式成立。"

可忧:航保时代N种变数

  19号文件虽然有效助推航运保险的发展,但航运保险要在上海真正形成气候存在几重障碍,上海航运保险的发展与航运需求严重不匹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田华用六个字概括,即"质差而非量差。"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去年中国货运险占全国9%,英国包括劳合社和非劳合社的承保机构的货运险占9.1%,日本占11.4%,美国占4.5%;船舶险中国占10.6%,英国占18.3%,日本占11.1%。数量上看中国的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无几,然质量上,确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田华指出,航运保险的质差体现在机构、市场、环境三个层次中。

  机构是指保险机构本身的问题。产品创新力相当匮乏,所谓新产品大多为拿来主义;费率方面又呈现极为简单的价格竞争态势,导致很多条款的费率一路走低,最后在国外寻找再保险时,出现买不到或者找不到再保支持的情况;服务上,航运保险是一个全球范围的险种,要求它的服务必须实现全球化,但中国保险机构有全球网络构建的太少。

  市场方面,国际航运保险市场有直保、再保、中介经纪机构等多个层次,而中国直保数量众多,但再保险支持太弱。能够开展海上保险的中介机构数量很少,业务高度集中在少数中介手中,海上保险协会也在筹建中,整个市场完备度差强人意。

  环境是航运保险阻滞的另一大因素,尤其是当前的税收环境。19号文件发布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相比,航运保险赋税严重,营业税还要附加5%,而在中国香港、英国对航运保险均为免税,美国各州水险营业税率也很低,部分州免征营业税。除了营业税,中国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而言也是需要上缴的很大一块,税率达到25%,目前还没有获得减免许可。相比之下,新加坡船舶险和水险相关责任险都是免征所得税,中国香港水险所得税为16.5%,远低于中国内地,高赋税环境必然使很多保险行业远离中国内地市场。针对这个问题,业界人士在多个场合积极向政府建言扩大航运保险税收优惠范围,目前只有营业税减免,但大量与国际航运相关的码头责任险、海上作业相关的保险,还有与进出口相关的出口责任险、贸易类保险都不能享受营业税减免。田华认为这些范围应该有减免的可能:"目前所有营业税减免都是针对国际业务,但国际航运与国内航运是不易分割开的,我们应当从大航运的角度对航运保险执行优惠税收政策。"另外,与国际航运相关的中介经纪也应该有营业税的减免,这块也是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金融发展的因素。

  另一与环境相关的制约因素来自不重视外资保险机构。在上海的航运保险业务中,船舶险的97%由中资保险机构承保,外资保险机构介入非常少,货运险中外资保险机构旗鼓相当。但从国际经验看,外资保险机构在未来航运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外资企业的国际化风险管理经验比中资企业有明显优势,上海十多家外资保险机构均高度重视进出口货物运输险,它们基本是国外母公司在全球网络的一部分,条款与母公司较一致。此外外资中介机构将来会有更大发展空间,目前可以在中国略施拳脚的外资经纪公司无非是韦莱、中银等几家,数量实在凤毛麟角,外资经纪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预计未来60%以上的航运保险业务会通过中介经纪机构来促成。同时,外资机构在上海保险对外交流方面有推动作用,比如上海成立苏黎世航运与金融研究中心,对于推动航运保险将发挥大的作用。

  要走上航运保险大时代的康庄大道,披荆斩棘是种必须。

(来源:上海航运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