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东南角,距离市中心75公里的临港地区,开发面积达315平方公里,这里将在3年内完成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未来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场。
2月28日,《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三十条实施政策》(下称"临港30条")发布,上海市副市长周波称,这是近些年来上海对一个区域支持力度最大的一次,目的就是举全市之力,使临港地区成为上海装备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阵地。
工业用地的弹性出让、低价位的双定双限房、居住证积分管理中的专项加分……"临港30条"着重解决的,就是降低商务成本,使临港成为上海的成本洼地。
打造上海成本洼地
上海在经济发展中,高昂的商务成本一直横亘于前,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上海发展的关键。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2012年2月调研临港产业区、临港新城时曾表示,"临港地区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我们要看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速度开发,加大力度推进,使临港的开发建设成为提振发展信心的亮点","要使临港成为生产生活成本洼地,集聚产业人才的高地"。
2012年9月12日,上海市委正式下发《关于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意见》,即"双特"政策,包括8项特别机制和24项特殊政策。"临港的钱临港用,临港的事临港办",这两句话被认为是"双特"政策的核心。
作为24项特殊政策的细化,"临港30条"首先指向了上海高昂的土地成本,称要确保临港地区打造上海土地成本洼地。其中的关键举措,是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
"目前国内工业用地的出让年限一般是50年,临港地区工业用地可分别设定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的出让年限。"临港地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朱嘉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临港的土地成本本身就比较低、基准土地价格也比较低,如果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希望前期投入成本少一点,就可以先购买10年,10年内这家企业得到发展,可以再继续购买。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以较低的土地成本向临港集聚。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也表示,临港总体上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特别在上海这么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里,还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非常难得,开发建设成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此外,上海也试图在临港地区解决生活成本高昂的问题。目前,临港地区已规划建设了100万平方米的限价房和2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入驻临港的企事业单位购买公共租赁房,三年内均价6500元/平方米。符合一定条件的个人购买限价房,三年内均价7500元/平方米。目前临港的商品房价约为12000元/平方米。
朱嘉骏说,临港的成本,至少要保持5年相对较低的水平。
整体提升先进制造业
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双特"临港将整体提升上海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量和能级。
"十二五"上海规划了六大重点发展区域,包括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前滩、黄浦江两岸地区、临港地区,这些是上海2020年前经济发展的增量部分。前五个区都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只有临港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区域。
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降,总体增幅较低。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高炜宇称,2012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增速由2011年的全国倒数第二,下降为倒数第一,但如果扣除工业,上海经济增速要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上海的经济增长由依靠二三产业"双轮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三产"单轮驱动"。
因此,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上海二产的发展,是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临港要接起这一棒,使得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浦东对实体性经济的要求在临港能够实现。"朱嘉骏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临港现在主要是练好内功,以迎接新一轮产业投资的到来。
当记者问及未来上海工业增加值中是否有很大部分将来自于临港,朱嘉骏笑称:临港努力。
根据规划,未来3年临港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000亿元。而自2003年开发建设启动,到2012年底的10年间,临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0亿元,未来3年投资几乎等同于此前10年。
在2月28日下午举行的战略合作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临港一举签下了总投资逾210亿元的46个项目,其中产业项目30多个。去年10月,临港也签约了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前后相隔几个月时间,这说明临港投资在升温。" 朱嘉骏说。
为了更快地推进项目建设、引进投资,"临港30条"称,落户临港地区的产业项目,一般在150个工作日内完成前期审批手续,实现开工建设。这也是个前所未有的速度,意味着今年一季度签约的项目,四季度就可以开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