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聚沪战略:步子可以迈得更大

发布者:彭宜蔷发布时间:2013-03-08浏览次数:6

    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升级最缺的是什么?或者说上海眼下最稀缺的发展资源是什么?

  3月6日下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这次会议向中外媒体记者开放。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上海率先发展和改革的问题时,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代表表示,上海继续往前探索,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改革也是上海最大的红利,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创新是上海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上海的资源是什么,人才是上海最大的资源。"

  韩正代表的答案深刻地道出了上海的实情。上海的优势在人才的集聚上,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根本推手也是人才。

  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上海的高校、研究机构集聚程度在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制造"产出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因此那时的上海是国内当之无愧的"人才高地"。

  改革开放30余年,尤其"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上海制造业的"红利"已被稀释。由此,上海加快了"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步履。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很难混用和替代,在中央政府于2008年12月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国家版计划后,上海于2010年11月实施地方版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紧接着,上海又于2012年1月发布《上海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的最大看点是:上海已把2010年地方版引进人才计划扩容为三个计划,即力争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引进千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千名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千名制造业和服务业首席技师。

  引进人才需要不菲的硬投入。人才层次越高引进的成本自然水涨船高。为此,市、区两级政府财政,乃至人才落户单位,均在人才住房补贴、人才公寓兴建、家属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多个环节做了不少功课。通过今年1月份上海"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可知,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全市GDP的六成。第三产业内的现代服务业增幅更是超过上海年度GDP增幅的一倍以上,带动上海人均经济产出迈上了1.3万美元的新台阶。应该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已效果初显,其中自有上海最近数年引进人才战略的突出贡献。

  落实人才聚沪战略,除了各种"硬障碍"之外,看不见的"操作盲点"也还有不少。举例来说,上海这些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偏重于对技术水准和学科水准的衡量,但上海同样急需的项目招商、项目谈判、项目管理、项目创意等管理类、领军型的"大师"级人才则仍是人才聚沪战略的一大盲点。至于开创型优秀党政干部人才的引进,则更是紧缺。所以,实施人才聚沪战略,上海还当进一步打开操作视野。

  此外,引才的目的是使用。把人才用好,涉及绩效评估、薪酬制度、股权激励、户籍与签证等方面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和建立。在这些影响人才使用的"软障碍"方面,上海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仍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人才作为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其资源禀赋的最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无中生有"地聚集其他发展资源。所以,我们期盼政府就人才聚沪有更多的制度创新,更广的视野,并投入更多的资源。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