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国目前唯一拥有两个国际邮轮专用码头的城市,不仅可停靠的国际邮轮种类较多,且已有多艘国际邮轮以上海为母港城市。发展邮轮经济、开放国际船供市场,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的重要途径。
作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邮轮产业发展,在全国两会上,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赵雯和郑惠强的双双关注,两位委员从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为我国和上海的邮轮产业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
自2013年1月1日起,上海浦东和虹桥航空口岸对45个国家公民实施了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此项政策便利了入境游客参观游览、购物娱乐和休闲健身的需求,直接拉动了上海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此项政策只适用上海航空口岸,不适用上海水运口岸。
赵雯认为,水运口岸不能实现72小时过境免签,既不利于上海发展国际邮轮母港和访问港,也不利于发展邮轮岸上旅游产业。她建议,将上海航空口岸对45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延伸到上海水运口岸,在国家批准的上海"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中先行先试。郑惠强的视角和赵雯如出一辙。郑惠强认为,国际航行船舶港口供应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工作节奏和审批进度,尽快出台《运输工具服务企业相关管理办法》或者《国际邮轮船供企业管理办法》,为国际船供市场开放提供法律法规支撑;进一步扩大国际邮轮船供海关备案制试点范围,将上海等城市纳入其中,并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船供企业在试点城市海关备案后,从事外轮船供业务。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