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市民串岛游或明年实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6-07浏览次数:137

    从2002年开始,厦门投入2.3亿多元,清退西海域水产养殖,整治面积70多平方公里。2006年7月,厦门正式启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整治面积达91平方公里
  【展望】
  努力实现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年递增15%以上,到2015年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达51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2020年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020亿元,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
  3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34公里的海岸线,17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无居民海岛,岛礁27个,近2000种海洋生物……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厦门这座东南沿海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真实写照。
  手握海洋这条珍贵的"生命线",我市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立法先行、集中协调、科学支撑、综合执法、公众参与"的海洋综合管理道路。在最大限度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坚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动摇的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我市十分重视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海洋管理,提高海洋资源利用率;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经济强市;修复海洋生态,保持海洋环境永动力;推广海洋文化,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共荣。
  海洋,是所有厦门人引以为傲的宝贵资源。重读每一页城市历史,难忘的是厦门因海而生、凭海而兴、与海共荣的近代发展足迹。展望未来,厦门还将抓住机遇,在发展海洋强市的道路上踏浪前行。
  【加强管理】
  科学利用海洋资源
  用海未动,规划先行,翻开厦门海洋综合管理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域使用规划、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湿地保护规划、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海洋综合管理规划、游艇经济发展规划、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涉海规划,历历在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规划体系,逐步实现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随着厦门海域使用管理规定、海域环境保护规定、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十多部涉海法规的相继出台,实现怎么用海,如何管海有法可依,依法行事,海洋管理走上了法治化轨道。
  在海洋综合管理中,充分发挥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学、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预报台、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水产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研机构、院校的科技力量,以及众多经验丰富的海洋科学专家形成海洋专家组,对海洋规划、海域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进行咨询论证。对厦门海洋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建立了科技支撑体系、形成了坚强的合力。
  为适应海湾型城市建设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我市创建了海洋综合执法管理新机制,组建了全国第一支有行政编制的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厦门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经过近10年发展,这支队伍在打击非法围填海、倾废、采砂、捕捞等行为,管控养殖回潮、维护涉海工程施工秩序、确保厦金航线畅通等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海洋卫士";创建了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了厦门涉海管理单位的合力;建立了厦漳泉城市海洋执法联盟机制,执法内容从渔船管理、电炸鱼捕捞,逐步扩展到联合打击倾废、陆源排污、海洋珍稀物种保护等海洋生态与环境领域;同时,还加强厦金合作,联合管理越界采砂、捕捞船只、共同治理海漂垃圾等问题。派驻厦门的中国海监第六支队,千吨级海监66船,多次奔驶钓鱼岛海域,参加联合执法维权行动,出色地完成了巡航执法任务。
  【发展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4月23日,翔安区农林水利局会议室人头攒动,来自各个镇街的干部齐聚一堂,仔细聆听招聘远洋渔船船员的具体细则。这是厦门时隔十几年后再建远洋渔船船队的一个信号,最快在今年,厦门自己的远洋渔船船队就将扬帆外海,将冰鲜鱼货带进市民餐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远洋渔业又将成为我市海洋经济产业链上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纵观现在的厦门,形成了以临海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体系,并催生海洋生物产业链、邮轮游艇产业链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市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厦门港已经成为国家一类港口;蓝天、白云、海风拂面……景色撩人的五缘湾,上百艘游艇集体亮相,一年一度的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帆船展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此番盛景,正是我市游艇经济正蓬勃发展的最佳佐证。
  深化渔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都市渔业经济,积极引导退养渔民实现转型。目前,厦门市年产水产苗种2000多亿尾,其中对虾苗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渔民收入实现五年翻番。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迫切需要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支撑带动。事实上,一系列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见效快、收益好的海洋战略性新产业项目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成功建立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是促进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海洋生物产业方面,今年要促进海洋胶元蛋白、徽藻DHA和虾青素等项目产业化;开发海洋多糖、胶元蛋白、生物酶、医药中间体等海洋功能性食品,努力打造国家级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示范工程。造船和海洋装备方面,力促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中船重工所、海洋防腐涂料研发基地落地生成。争取建设全国首个邮轮建造基地,加快翔安欧厝游艇制造基地、五缘湾国际游艇帆船展销中心和游艇城建设。海洋旅游方面,加快建设邮轮母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邮轮母港,开发环岛(串岛)游,增强厦门市海洋旅游的特色。海洋文化产业方面,建设"海洋世界"、"国家级海洋公园"等项目。办好国际游艇帆船展、海峡杯帆船赛、沙滩文化节等品牌赛事活动。现代海洋渔业方面,加快海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和远洋渔业项目落地,壮大现代渔业经济。海洋经济是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厦门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318.49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3%,同比增长12%。
  【修复生态】
  提升海洋环境质量
  从2002年开始,厦门投入2.3亿多元,清退西海域水产养殖,整治面积70多平方公里。2006年7月,厦门正式启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整治面积为91平方公里,通过养殖清退、退垦还海、滩涂清淤、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实施,环东海域水动力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提高,纳潮量增加4400万立方米,水交换能力改善30%,海水半交换周期从15天缩短为7天--昔日鱼塘遍布,环境脏乱的湾区彻底改头换面,成为景色宜人的新城区。先后对杏林湾、五缘湾、马銮湾、海沧湾和东坑湾等重要湾区的综合整治,增加了湾区港口、岸线、湿地、沙滩等重要资源,提升了湾区及周边土地资源的价值,改善了海湾环境和生态的质量。
  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深化认识,几年来,我市先后对筼筜、钟宅、大嶝、马銮、高集、集杏、东坑等7座海堤,实施开口通海、破堤建桥、清淤还海等改造工程。集杏和高集海堤的破堤建桥,实现了近60年首次东、西海域水体的自然融通,全面改善水动力交换现状。
  从五缘湾绵延至环岛路厦大白城,将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国家级海洋生态公园。2011年5月,厦门建设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的申请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目前已编制完成总体建设规划。在这片规划总面积为24.8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海,有沙滩,有岛屿,我市将利用10至15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滨海景观优美,自然生态特色明显的国家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区。
  消失的红树林,在厦门海域回来了。去年4月,全省首个红树林滨海湿地生态公园在同安湾湾顶的下潭尾湾开工建设。公园建设完成后,市民又将多了一个集科普、旅游、环保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好去处。几年来,我市已种植红树林400多亩,今后的长远目标是,种植超过1000亩红树林。
  珍贵的滨海沙滩资源又恢复了,近几年来,我市先后对鼓浪屿、环岛路的观音山、厦大白城、会展岸段等海域岸线进行人造海滩或海滩整治,实现人造沙滩20多公里。不仅恢复了海域沙滩资源,也增添了滨海沙滩景观和旅游资源。
  无居民海岛,是厦门珍贵的岛屿资源,遵循在保护中利用的原则,今年,厦门首批两个无居民海岛--鳄鱼屿、上屿的修复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工程的启动,拉开了我市无居民海岛大规模修复的序幕。积极推进"一岛一策",今后计划每年修复1至2个岛屿,待明年6月高集海堤开口改造工程竣工后,人们环游厦门海域将不再受到阻隔,这也意味着,我市有望在明年下半年实现"串岛游"。
  【推广文化】
  保护海洋理念深入人心
  海洋影响着人的生活,海洋文化也早已融入了厦门人的点滴生活中。一年一度的"国际游艇帆船展"、"海峡杯帆船赛"、"沙滩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赛事轮番在鹭岛精彩上演。海峡两岸科技展示馆、海洋文化广场等项目拓展了市民的文化视野。乘风破浪的"厦门号",独闯天涯完成全球海洋环行,成为厦门人心中一个敢拼敢闯的精神符号。
  风从海上来,备受瞩目的每年举办一届的"厦门国际海洋周",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这项年度盛会的举办,是提升我国海洋软实力、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增进国际间的海洋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扩大厦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又一张珍贵的名片。
  明天,又将迎来"6•8"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深邃的海洋,去寻找那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财富,展开呵护的双臂去拥抱蔚蓝的大海。
  【专访】
  2015年
  海洋经济增加值将达510亿元
  --访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金平
  今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题是建设海洋强国。为贯彻这一主旨,围绕厦门如何打造"海洋强市"等具体问题,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金平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厦门要建成海洋强市,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林金平:建设厦门海洋强市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揽全局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三个六"和"五个用海"、"五个海洋"的工作要求和省、市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事业发展全局,以建设海峡西岸现代海洋产业开发基地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陆海联动战略,培育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扩大海洋经济总量,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厦门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强市。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市的重头戏,积极推进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两个翻番"的战略目标。即:努力实现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年递增15%以上,到2015年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51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2020年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020亿元,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
  记者:如果说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市的重头戏,那么我市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思路?
  林金平: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打造"三个中心"。一是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整合优化厦门港各港区功能布局,加快构建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二是滨海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加快国际邮轮母港建设,整合利用海湾、海岸线、沙滩、海岛等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水上运动、游艇帆船、海岛观光等滨海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台旅游,打响海峡旅游品牌;三是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提升海洋科技研究水平,努力打造创新型海洋城市。
  其次,建设"三个区"--分别是海西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闽台海洋产业对接先行区和国家级海洋生态示范区。目前,厦门已经形成以临海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四大产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体系,并催生海洋生物产业链、邮轮游艇产业链、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海洋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产业链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我市将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市渔业和海洋文化产业,加速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争取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比2012年递增15%以上,达到366亿元。
  记者:厦门是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与渔业局作为我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牵头部门,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上有哪些具体措施?
  林金平:目前,我们正根据《厦门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厦门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今年还有一项重点工作是深入开展重点海湾的综合整治,抓好海域清淤整治工程,完成12.5亿元的开堤建桥清淤任务是今年的一个目标,尽量争取在"十二五"之前完成剩余的1.5亿立方米清淤工作。
  治污也是不可少的。今年,我们还将加强陆源排污口的监测,必须摸清岛内外排海口的数量,推进陆源及流域入海污染物的控制和整治。
  治海的同时,也要护海。具体来说,要维护好鼓浪屿和吴冠的岸线资源,同时兼顾下潭尾红树林湿地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厦大-五缘湾岸段的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步伐,抓紧岸段沙滩人工修复。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制定和实施海域生态红线和管理方案,让水蓝波清、空气清爽的美丽海洋成为我市标志性风景线。
  记者:除了要用好海,很多市民也关心如何管好海,今年在海洋综合执法工作上有哪些举措?
  林金平:近年来,厦门在扩大海洋资源开发规模、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积极实施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在海洋综合执法工作上,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一线执法,才能最有效地打击非法行为。具体来说,今年最直接的举措就是精简支队机关科室和人员,除了主要领导外,其他人员全都充实到大队参加一线执法,致力于海域、岸线执法巡查和非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置上,并明确各大队的责任区域,建立了全天候执法巡查的责任制度。
  记者:全国仅有两个国家级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厦门位列其中。那么,在白海豚保护方面有何新发展?
  林金平:厦门是我国海域中华白海豚重要的分布区,也是世界上惟一在城区海域就可观赏到中华白海豚的滨海城市。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和白鹭三个保护区由原来的省市级保护区,合并升格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只有厦门和珠海是国家级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一直以来,厦门市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对白海豚倍加呵护,通过海域整治、生态修复、强化管理等保护措施,改善了厦门海域白海豚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厦门海域白海豚成群结队畅游的动人景象增多,有效地保持了种群的稳定。今后,要加强涉海工程的监管,强化保护区综合执法,避免因施工爆破、高速船艇等人为造成白海豚的伤亡;要充分发挥火烧屿海豚救护基地的作用,加强对海豚的救助,通过人工饲养宽吻海豚探索人工喂养与繁育的经验,努力增创条件,向人工建立白海豚种群的方向发展;要继续做好海域综合整治、陆源排污治理、海洋环境保护、生态资源修复等工作,进一步改善白海豚的生存栖息环境。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