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综合保税区寻求新突破

发布者:徐凯发布时间:2013-06-28浏览次数:144

拥有全国首家保税区的上海综合保税区正在谋求新的转型。

  6月25日,在以"陆家嘴论坛"为主题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徐权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待有关上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案获批后,上海有望在金融产品创新、离岸业务等方面先行先试。

  自由贸易试验区正是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贸区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而上海综合保税区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囊括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保税港区和第一个保税物流区,面积仅有2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现在,这片土地正被寄予厚望,或将成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

外高桥保税区最具竞争力

  有消息称,上海综合保税区建设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方案上报国务院后,有望在近期对外发布。这意味着,上海综合保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步政策创新的试验田。

  上海综合保税区于2009年11月18日成立,由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合并而来。2009年,整个综合保税区已经完成了一轮"升级换代",从分散的多个功能区整合为一条长100多公里、纵深10到20公里的沿海产业带。

  其中设立最早的是外高桥保税区,始于1990年,是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现已集聚各类特色企业6000多家,其中贸易企业5000多家,物流企业700余家,加工企业200多家,成为国内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特殊监管区。2012年,外高桥保税区全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超千亿美元,各类税收总额超千亿元。外高桥保税区以占全国保税区1/3的土地面积,却贡献了近一半的经济总量。

  目前,外高桥保税区已成为上海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正在全面打造全国首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伦敦《金融时报》旗下FDI杂志对世界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进行指标测评,外高桥保税区综合排名居首位。这样的成绩也意味着它"升级"为自由贸易园区的条件,在国内保税区中是最具竞争力的。

离岸金融创新期待新空间

  但是,更大的悬念是,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在内的上海综合保税区一旦成功获批成为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园区,包括外汇管理、离岸金融方面创新的政策空间有多大?

  目前外高桥保税区具备了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发展最扎实的基础和最充分的条件,主要体现于离岸功能的拓展。具体包括:在离岸金融方面推动区内企业开设离岸账户,国际贸易结算试点、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保税船舶登记、国际中转集拼、启运港退税等试点已开展并获得初步经验;在离岸贸易方面形成了面向国际市场的销售中心、营运中心、分拨中心、订单中心、计算中心;在离岸外包服务方面,借助免税保税优势,昂贵的设备可以在离岸状态下运作,高端产品维修、检测、研发、数据处理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得以实现。

  上海综合保税区一直坚持主动转型发展,在全国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中持续保持了发展的领先优势。比如,在外高桥保税区设立国际贸易技术服务中心,探索在开放服务贸易、放宽外汇管理、优化财税体制等领域的先试先行。综合保税区还主动适应企业升级发展需要,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为保税区的发展拓宽了空间。

洋山吸引跨国公司结算中心

  与此同时,上海将在洋山保税港区建立航运综合试验区,开展离岸金融区试点,目标是复制一个"小香港"。在洋山保税港区建立航运综合试验区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将结算中心放在上海。目前,不少跨国公司把结算中心设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而不是上海,税负不同、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都是重要原因。

  洋山保税港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5年12月10日在洋山深水港开港的同时正式启用,是上海市和浙江省跨区域合作建设,实行海关封闭监管的特殊功能区域,也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由小洋山港口区域、陆域部分和连接小洋山岛与陆地的东海大桥组成,已封关运作面积8.14平方公里。2009年,国务院赋予洋山保税港区探索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使命。保税港区正在成为航运物流服务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航运金融服务进一步对外开放、区域运作监管进一步创新的先行先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