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自贸区核心是制度创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7-15浏览次数:146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战略,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创新,核心是制度创新,而非优惠政策
  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区落户上海,将会对上海以及周边地区带来哪些影响和红利?多位专家表示,上海创建自贸区,将促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金融与贸易密切相关,发展自贸区必须把金融配套搞好。对自贸区企业来说,一是经营便利,可以开展许多以前不能从事的业务;二是交易成本降低。"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会对金融自由度提出更高要求,而金融自由度的提高又会促进贸易发展。
  他认为,企业经营便利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如在自贸区内提供融资租赁、保理等服务。另外,外向型企业的利润很容易在汇率波动中受损。而在自贸区内,企业可更方便地通过套期保值等手段来规避风险。自贸区的企业还可享受到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先行先试的好处。
  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陈波表示,上海建自贸区不是简单的搞自由贸易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放金融,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结算。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称,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将使海上保险(放心保)等海运服务业务得以培育,解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据悉,上海金融办副主任徐权上个月在陆家嘴论坛(官方站)发布会上透露,建自贸区意味着金融改革可以先行先试,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以及离岸业务相关。
  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一个值得注意的背景是,正在创建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新的国际排名出现下滑迹象。今年3月,伦敦某智库集团发布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上海排名比上期下滑了5位。王尧基分析认为,下滑的主因是中国金融的市场化及对外开放滞后于实体经济,而目前日益加剧的"金融脱媒"、股市的长期低位徘徊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迅速增长,正在对中国金融改革形成倒逼之势。对此,中国迫切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以及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水平。
  王尧基称,有些金融改革举措一开始就在全国推开的话风险太大,可考虑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为全国探索经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相当于提供了一块"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经验,可先在上海金融中心推广,进而在全国推广。
  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近日在浦东新区调研时指出:"我们将要建设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战略,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创新,核心是制度创新,而不是优惠政策,意义特别重大。"
  对此,王尧基认为,金融业发展方面尤其需要制度创新,目前国内金融业发展受到的制约主要来自于制度方面。对这些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而不是优惠政策。建立自贸区,以及制度创新、业务范围扩大等许多方面都可以先行先试,比单纯给企业税收等优惠更有吸引力。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潘英丽对记者说,当前金融开放需要突破的一个方面,是影响资本输出的很多限制有必要取消。从人民币国际化角度来说,短期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计价功能的发挥,使人民币能够留在海外,贸易投资及国际金融交易使用人民币计价。而这需要企业与金融机构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的贸易投资。
  "从未来三至五年汇率变动趋势来看,是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最佳时机。"潘英丽表示。美国将逐渐退出量化宽松,利率回升,海外资本有可能回流,美元将走强。未来三至五年,人民币相对稳定,甚至有轻微的贬值,有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国家外管局会推动制度改革,但制度的梳理需要时间,上海搞自贸区可以走得更快些。
  潘英丽还表示,金融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服务业开放,是整个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包括投资咨询、法律服务等。通过服务业的开放,一方面促进国内金融业发展,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走出去。她说:"以前的金融开放羞羞答答,情愿让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分享垄断高利润,而没有让其开设更多的分支机构。"
  针对近日有传闻称或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自贸区设全资子公司,潘英丽认为,若外资银行设立子公司没有限制性门槛,对人民币海外使用非常有帮助。外资机构在自贸区拿到人民币,更容易获得流动性头寸,可为海外客户使用人民币提供方便。
  王尧基称,很有必要允许外资银行在自贸区自由设立子公司。外资银行对外资企业的服务更有优势,服务上更易对接,应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这不仅会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而且会带动更多外资企业进入自贸区。特别重要的是,自贸区设立后,金融机构还可在其中方便地开展诸多离岸金融业务。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