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港兴城 长江经济带舞动湖北
252亿元的总投资规模,93个在建港航项目。"十二五"以来,湖北省水运建设趁势而发。
全省通航河流229条,通航里程8385公里,居全国第六位。国家规划的二十条水运主通道,在湖北境内有长江、汉江和江汉运河三条,其中长江在湖北境内航道里程1038公里,占长江干线航道的37%。国家规划的长江11个内河主要港口,湖北就有武汉、宜昌、荆州、黄石等4个主要港口,湖北水运在全国水路交通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千公里高等级航道圈 促进汉江流域综合开发
2007年,汉江港口吞吐量1592万吨,2012年已经达到2025万吨,增长幅度近30%。据测算,在汉江武汉段每运送一吨货物比原来节省了约15%,致使武汉市东西湖区的投资额明显增加,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增加水路运输的比重,这样明显的变化来自于汉江航道整治。
有着和长江同样古老历史的汉江,在富庶的江汉平原奔流不息。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和汉江航道整治两大工程让汉江"舞动"起来。
预计今年年底,长江、汉江、江汉运河三条高等级航道将全面联网,形成连接武汉城市群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环绕江汉平原的1000公里的高等级航道圈,1000吨级航道里程突破1500公里,为下一步我省江汉平原航道网的建设打下基础。
同时,汉江梯级开发正在推进之中,力争雅口、碾盘山枢纽2014年前后开工,早日实现千吨级船舶常年直达襄阳。通过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逐步形成以高等级航道圈为基础的航运中心水运大通道。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说,"十二五"高等级航道的建成,将有效突破长江中游航道水深不足的瓶颈,为湖北等中游地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重大战略机遇,地处长江中部的湖北,长江"龙身"舞动指日可待。
一港双园 推进综合运输协调发展
"十二五"以来,围绕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目标,我省交通运输部门统筹发展规划,依托重点港区,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产业,形成了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园和物流园发展的"一港双园"无缝衔接模式,充分发挥水运大运量、低成本优势,推进湖北省综合运输协调发展。
在港口布局上,以铁、水、公无缝衔接为导向,在长江、汉江与贯通湖北省的六条综合运输通道立体交汇点宜昌、荆州、武汉、黄石、襄阳打造综合枢纽港口,基本形成以3亿吨港口吞吐能力、300万标箱集装箱吞吐能力为标志的以港口为基础、公铁水为一体的五大综合交通枢纽。
以水运为基础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优势,主要依托长江、汉江航道,围绕武汉、宜昌、荆州、黄石、襄樊五市重点港区,统筹发展规划,按照"一港双园驱动"模式、构建五大综合运输示范港区。一是规划统筹。协调宏观控制,统筹交通、城市、国土、产业等规划,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和临港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二是园区配套。围绕重点港区建设,密切港口建设与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建设的配合,优先建设产业园、物流园、货运站场联为一体的港口项目。三是通道对接。充分考虑航道依托天然河流而成,做好公路、铁路建设与水运主通道的衔接;着力解决铁路、公路等中转中心与核心港区的有效对接,加快武汉阳逻、荆州盐卡、宜昌云池、黄石棋盘洲、襄阳小河等进港铁路集疏运通道建设,推进"港站一体化"。
以港兴城 推动沿江经济建设
港口建设,带来了沿江经济的发展。
香溪河航道建成后,港口经济发展迅猛。腹地化工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磷矿、柑橘等货物90%从水路运输,货物吞吐量逐年增长,港口建成后吞吐量就达到了设计能力。
港口建设,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为兴山县的支柱企业-兴发集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由于水路运输具有安全、便捷、经济的特点,化工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磷矿从水路运输,节约了运输成本。据统计,仅峡口港有限公司(属兴发集团控股)码头每年可完成货物吞吐量200多万吨,同陆路运输比较,兴发集团可节约运输成本4000万元。
目前,按照"一港双园"模式,我省50多个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配套的港口项目日渐成型,吸引了一大批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临江而建。进一步推进了武汉至黄石沿长江钢铁工业走廊、武汉至十堰沿汉江汽车工业走廊、武汉至宜昌沿长江化工工业走廊形成,为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大服务大发展 提高航运服务能力
两年来全省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144万吨;船舶运力连续七年保持15%以上增速,总运力突破830万载重吨。货船平均吨位达到1480载重吨;全省具有万吨以上船舶运力规模企业达到89家,其中具有5万载重吨以上船舶运力规模企业达到16家,10万载重吨以上船舶运力规模企业5家。
在提升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航运中心高端服务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加快推进,航运中心大厦开工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所挂牌成立,武汉船舶交易中心建设步伐加快,阳逻保税港区积极筹备申报,武汉新港成为国家首批启运港退税试点港口。
2010年、2011年、2012年全省分别完成水路货运量1.62亿吨、1.77亿吨、1.99亿吨,完成水路货运周转量1145亿吨公里、1580亿吨公里、1957亿吨公里。水路运输货运量年平均增幅超过11%,水路运输周转量年平均增幅超过35%。2012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2.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5.1万标箱,同比增长8.8%、10.3%。
"三化"战略 激活湖北水运优势
"把发挥水运优势摆在首要地位,发展绿色低碳运输,加快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跨越发展,这是‘千湖之省’的湖北借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湖北省港航管理局局长朱晓光说。
他介绍说,今年湖北将确保全省港航项目投资达到65亿元,力争70亿元;实现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万标箱;引江济汉通航工程9月30日前完工,武汉80万吨乙烯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推进汉江兴隆至汉川航道整治工程等建设项目;完成1353艘老旧渡船更新。
下一步,我省将重点从"三化"提升我省的水运优势。
一是规模化。延伸高等级航道里程,力争2015年前,形成以高等级航道圈为基础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水运大通道;2020年前,加快汉江梯级渠化及不衔接段航道整治,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2000公里。扩充现代化港口总量,以武汉新港为龙头,重点推进武汉、宜昌、荆州、黄石、襄阳五大枢纽港口建设,建设一批长江3000吨级及以上、汉江1000吨级及以上高效率码头。同时,壮大专业化运输船舶规模和提高航运安全保障系数。
二是立体化。在枢纽港口布局上,与综合运输通道相互衔接。在建设重点上与沿江经济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重点相互衔接。在项目建设上与物流园区(中心)和疏港公路相互衔接。
三是高效化。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港口岸线利用率和信息化应用率。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尤习贵表示,未来10年,是湖北水运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湖北水运发展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水路运输结构为主线,以实现水运强省为目标,以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为核心,紧紧围绕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化机制改革,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努力打造水运强省,补齐水运"短板",为"五个湖北"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扬帆起航
华中腹地,九省通衢。"货到汉口通",曾经繁极一时的码头让武汉成为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码头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这个城市。
如今,处于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交汇处的武汉,正凭借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运输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应运而生
航运中心是指航运活动高度集中和活跃的港口城市(群),并以航运为核心基础和纽带,对所在区域的交通、贸易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正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之于长三角、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之于环渤海、大连东北亚国家航运中心之于东北振兴、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之于西部大开发,这些航运中心都为当地经济起到了战略性支撑作用。
同样,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上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呼应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长江航运中心的建成,将对实现长江上、中、下游航运和沿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将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及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挥长江水运优势,完善物流环境,降低商务成本,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湖北省及长江中游地区对外开放和沿江产业发展,尽快将湖北打造为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战略支点,对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协会会长钱永昌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为发展内河航运提出决策,标志着长江水运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他说,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建设,使上海国家航运中心、重庆长江西部航运中心连成一线,能更加充分、完整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促进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40%的长江经济带的振兴和繁荣。
四大定位八项功能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通过完善长江干支流航运网络体系、公路集疏运体系、铁水联运体系,为中西部省市提供港口物流、多式联运服务;通过聚集航运要素,强化船舶交易,航运人才培养和交流,航运金融、信息等服务能力,为长江中游地区省市提供高端航运服务。
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航运中心将展示在世人面前:以武汉港为中心,包含武汉、鄂州、黄冈、咸宁4市27港区的中国内陆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港口集群呼之欲出,港口岸线548.2公里,最大靠泊能力7000吨。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多式联运物流枢纽。
依托港口在基础设施、口岸环境、运输规模、运输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将业务领域从传统的装卸、存储向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环节延伸,成为规模化、全方位的物流平台。
以现代物流理念,进一步整合武汉城市圈在港口、综合交通、商贸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打造为中西部地区水陆联运、水水转运、江海联运的综合枢纽。
以港口在运输和物流服务中的优势为依托,带动商贸流通发展,巩固武汉作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商贸流通中心的地位。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现代航运服务中心。
发挥港口规模较大、航运企业聚集的优势,做强船舶代理、货运代理、船舶供应、船舶管理、船员服务等功能。使武汉继续保持长江中游航运服务业规模最大的城市。
聚集航运人才、企业、资金等要素,积极发展航运相关的科技、人才、信息、交易、金融、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功能,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现代航运服务中心。
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对外开放水上门户。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优势,提高水运口岸服务水平,完善航线网络,做大做强集装箱和大宗散货外贸运输业务。
同时,强化保税功能,推动港口与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联动发展,力争设立保税港区,使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成为湖北省和中部地区扩大对外贸易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依托。
长江航运中心,是沿江产业开发平台。
发挥长江水运运能大、成本低、通江达海的优势,强化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产业聚集中的作用,增强产业转移承接竞争力,促进冶金、石化、汽车和其它现代制造业沿江布局,进一步加快长江中游产业带发展。
看准目标稳步向前
蓝图已经徐徐展开。
到2030年,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将全面建成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支持保障高效运转、港航要素高度聚集、港口航运和相关产业发达,具有较强区域辐射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的现代化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武汉新港成为辐射中西部地区、连接国际航运市场的区域性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枢纽港口,力争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TEU左右,对外开放水上门户和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功能凸显;武汉市发展成为长江中游的现代航运服务中心,航运要素高度聚集,金融、信息、人才等高端服务功能较为完善;以武汉城市圈港口为依托,全面形成企业集群、产业聚集的一体化沿江产业体系,航运中心沿江产业开发平台功能充分体现。
虽然离目标仍有差距,但我省正朝着梦想,踏实前行。
下一步,我省将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深水航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论证,为进一步改善航道条件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汉江、江汉平原航道网的通航能力,实现湖北省高等级航道升等联网。
同时,与交通运输部共同推进武汉航运交易所建设。支持武汉航运交易所拓展船舶交易服务功能,明确武汉航运交易所发布长江流域以武汉港为启运港特定航线、特定货种的航运指数和相关信息。
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互动互惠。进一步发展壮大武汉阳逻港至上海洋山港的"江海直达"品牌航线,加快开辟武汉至我国沿海和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的集装箱、大宗散货江海直达、江洋直达试行航线。
积极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推动水运电子政务、水运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与交通运输部驻汉水运管理机构电子政务平台等互连互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充分发挥长江上中下游航运整体效益。
港口经济风生水起
溯江而行,一座座临港新城正初显规模,世代而居的沿江人因港口带来的变化而步入新的生活。按照"以港兴城,港城同兴,港城共动,港城一体,港产共赢"的理念,我省的港口建设带动了长江经济的蓬勃发展。
港口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港口自身所具有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在沿江进行产业布局,建设多产业集聚的港口物流园、临港产业园,实现"以园促港、以港兴园、港园互动发展",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我省现有港口38个,国家规划的长江11个内河主要港口,湖北就有武汉、宜昌、荆州、黄石等4个主要港口。
2010年起,我省开始全面建设武汉新港,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以港口、航道和船舶标准化为重点,加强沿江港口和航道建设,整合岸线资源,加快黄石、宜昌、荆州等主要港口和沿江其他重要港口的配套建设,带动全省主要港口资源整合。并以港兴园、以港兴城、以港带园区,以内河航运发展带动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沿江县市纷纷将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发展相结合,把临港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头戏",借港之力,发展临港经济,展现出诱人的发展前景。
港口建设先行引领,临港产业方兴未艾。湖北省港航管理局局长朱晓光说,依托重点港区,港口和工业园、物流园同步建设、互动发展的"一港双园"驱动模式逐步推广,武汉阳逻、宜昌云池、荆州盐卡、黄石棋盘洲四大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初步成型,港口在园区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
"十二五"以来,湖北省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强化措施、政策扶持,完善设施、整合资源"的原则,加快物流园区、产业园区与港口统一开发、捆绑建设,形成了港口物流园、临港产业园"双园驱动"模式,推动了我省共15个、总投资58亿元的港口项目相继开工。目前,湖北省50多个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配套的港口项目日渐成型,吸引了一大批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临江而建,枝城、襄阳、武汉三个国家级配煤中转中心依水规划。
武汉 武汉新港借港发力
武汉新港围绕提升现代港口功能,建设了阳逻集装箱基地、80万吨乙烯配套码头等35个港航基础设施项目;围绕构建公水、铁水多式联运新格局,开建新港江北铁路、花山大道等26个集疏运项目;围绕发展临港优势产业,建设了武船双柳基地、鄂州三江港区超凡物流园等21个项目。
自2013年3月26日起,武汉新港每天都有发往上海洋山港的江海直达班轮,"天天班"让货物随时通江达海、到达世界各地。武汉已跃居中国港口城市空间价值排名第七位。
在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区阳逻港,临港产业迅速发展。武钢两百万吨钢材深加工基地、西门子变压器制造基地、一冶钢构产业群和亚东水泥产业群等四百多家先后落户、投产,武钢、武石化、神龙汽车等大型企业已形成依托港口大进大出的规模效应。阳逻港区港口、岸线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大港的现代气息迎面而来。
武汉新港临港工业正加快与港口关联紧密的冶金、石化、船舶制造等重型工业发展,力争2015年总产值突破4600亿元。临港物流重点加快阳逻港保税物流园、汽车、钢铁及冶金、化学工业品、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使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此外,还将在新港腹地重点打造汽车、电子信息等5个千亿元产业,并建成6个临港产业园。
同时,武汉新港作为全省落实"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利用,打造立足长江中游、辐射中西部地区、连接国内外市场、通江达海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城以港兴,港以城托。"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强生说,"现在的物流港口不仅是物流链上的一个链条,还是经济链条上的一个发动机。"
宜昌 构建三峡现代物流中心
在宜昌,沿江而建的兴发、宜化、宜昌高新区等企业和园区,都尝到了因港兴城带来的甜头。据估算,到2016年,宜昌的化工产业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依托三峡物流园等9大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产业达到1000亿元。
宜昌依托黄金水道和港口优势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定位为翻坝中转港、工业输出港、三峡旅游港、西部出海港的三峡枢纽港,统称宜昌市港口集群。发展成以集装箱、大宗干散货、滚装运输和旅游客运为主,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临港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口群。
下一步,宜昌将重点建设以货物翻坝转运和旅游客运集散为核心的三峡枢纽港,推进三峡现代物流中心构建。
同时,建设翻坝中转港和三峡旅游港。
翻坝中转港重点建设茅坪、云池、白洋、红花套、太平溪五大港区,构建港区与高速公路对接的"南北分流"翻坝转运体系,承载永久翻坝转运的重任。
长江三峡旅游港将建设长江三峡国际游轮中心、改扩建太平溪、秭归茅坪客运码头,发展旅游、商贸、会展等城市高端服务功能。
荆州 组合港服务"壮腰工程"
沿长江而上,从洪湖新堤港到荆州盐卡港,再到松滋车阳河港,在荆州483公里岸线上,11个重点港口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集纳沿江8个县市区的荆州亿吨组合港,已初现峥嵘。湖北宜化等12家企业入驻松滋市临港工业园,引资80亿元。
原本是一片荒山滩涂德松滋车阳河地区,如今焕然一新。荆州港松滋港区车阳河综合码头建设,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松滋临港工业园。目前,这些企业的原材料及产成品的进出主要依托该码头完成,港口在园区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昔日的荒山滩涂如今变成了货源滚滚,生产繁忙的现代化港口码头。松滋市从此彻底破除了水运交通瓶颈,通过构建公、铁、水联运的立体交通体系,松滋正努力打造成为对接长江经济带、承接三峡地区经济辐射、融入"荆荆宜"城市圈的"桥头堡",成为湖北长江南岸一座加速崛起的新兴城市。
荆州组合港将服务荆州"壮腰工程",按照"一港十区"总体布局,以港盐卡港区为主体,打造荆州亿吨组合港,联动宜昌、武汉,形成长江中游大型综合运输枢纽性港口群。
鄂州 铁公水无缝对接
从与武汉光谷接壤的葛店顺江而下,铁、公、水无缝对接的沿江新区前景无限。
为了尽快构建水水、公水、铁水多式联运新格局,鄂州加快集疏运网络建设。近5年,疏港公路完成投资约35亿元,建成汉鄂高速、杨枫线改造、葛湖一级公路、吴楚大道中段,近期主要通过在建的吴楚大道西段、高新大道和即将新建的疏港高速、新316国道、沿江公路作为主要疏港公路,并通过其与汉鄂高速、武黄高速及106国道连接进而沟通其它直接腹地和间接腹地。铁路方面,总投资6.8亿元的武九铁路三江货运站及10.6公里的4条港区铁路支线已开工,预计2014年竣工。
港口建设带来了投资热潮。
中国南山集团投资120亿元,建设临港新城,实现港口、物流、商贸等产业聚集和联动发展。一批电商巨头闻风而动,正往葛店云集,鄂州沿江区域工业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市的七成以上。
鄂州开发区,总规划3000亩的超凡码头,已建成使用。作为国家煤炭储备中心的晋商物流,已开工建设。
三江港区正规划建成中部重要农产品进口加工基地,逐步建成保税港。总投资20亿元的中海油LNG项目(液化天然气)落户五丈港区。杨叶港区位于鄂城区,区委书记万国光说:"正积极与中核电建设集团洽谈,把杨叶港建成核电设备生产基地。"
葛店港口产业园、三江新城、五丈港口产业园、花湖港口产业园,这些沿江产业带分布的产业园,正逐步实现以城带港、以港兴城、港城互动的港城一体化格局。
黄石 城因港而兴
长江南岸,黄石城区下游约13公里处,是棋盘洲。
一个新兴的港区新城初具规模。
投资37亿元的棋盘洲港区,依托黄石市黄荆山工业区、河口工业园等临江工业新区、黄荆山新城产业优势和山南铁路、大棋一级公路、阳枫公路等综合交通优势,建成以散货、件货、集装箱为主,内外贸兼有、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型主枢纽港区,并使其成为长江中游的物流园区、全国综合交通网中南地区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批物流园和工业园因港而来。
25个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已经入驻,其中东贝、三环、盛冶等一批项目相继投产,劲牌、有色、华润、沪士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
新港(物流)工业园作为黄石对外开放的承载平台,目前已经吸引中粮集团、新兴际华集团、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宝钢集团,西塞电厂、力丰纺织等大型临港企业入驻。
而随着黄石新兴现代钢铁物流园项目、棋盘洲粮食物流园等临港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散杂货和集装箱水运需求快速上升。
据测算,至2030年,新区常住人口(含蔊源口镇区)7万人,约有4万至6万人将在新区外围居住。此外,黄石新港区将建设3座公园,做好绿化及配套设施工作。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