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厦门方面正研究制定自贸区方案,但上报尚无时间表。
研究中的厦门自贸区方案存在多种构想,当地学界曾建议,厦门岛可实施封关管理,建综合性自由经济区,或以海沧保税港区为试点建设厦门对台自由贸易区。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厦门亦在考虑的一个方向是寻求跨关境发展,推进"厦门-金门"自由贸易区。
早在约30年前,厦门就获批"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在当地学者眼中,厦门岛曾是最具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的潜力的地区,然而一直推进缓慢。
厦门对此次能否在国家的自贸区战略中获得重大机遇持谨慎和低调态度。厦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祥清认为,"厦门获批难度应该比较大。"
自贸区设想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研究厦门自贸区建设多年。作为2011年底获国务院批复的《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起草人之一,他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在初期上报的方案中,厦门方面就提出要建立自由贸易区,"但后来财政部反对,就拿掉了"。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人士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细节。
最终获批的方案中,厦门被要求加快建设"大陆对台贸易中心",提出支持厦门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积极研究将厦门港列为起运港退税政策试点,幷支持整合厦门现有的海沧保税港区象屿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
2010年,两岸签署了ECFA(即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经贸实现正常化并迈向自由化。由此,唐永红建议,厦门应该积极作为,城市定位应该更靠前,把厦门特区建设成为包括"厦门自由港"的"厦门自由经济区"。
唐永红提出,厦门岛可以封关管理,成为一个遵循WTO无歧视原则的、境内关外的,集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金融(含离岸金融、两地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由经济区。而岛外区域可作为"厦门自由港"的腹地与服务区域,与自由港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实际上早在2002年,时任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吴国三亦撰文指出,厦门经济体量不大不小,厦门岛方便封闭管理,且有着优越的对台区位优势,具有成为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条件。
民盟厦门市委经济与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龚小玮去年也以政协提案的方式发布了一个厦门自贸区方案。不过由于最近厦门官方正在研究制定最终的自贸区方案,龚小玮接到有关要求,不再对外提供方案的全部内容。
龚小玮告诉本报记者,他之前的自贸区设想是以海沧保税港区为试点建设厦门对台自由贸易区。在海沧保税港区试点取得成功后,自由贸易区政策可在厦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六区一港"实施。
此外,龚小玮透露,由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厦门方面也在考虑推进厦门、金门自由贸易区。
唐永红也曾在2011年提出 "厦门自由港"应寻求跨关境发展,在条件成熟时与金门岛合作结成"厦金关税同盟",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推进"关税同盟"迈向"共同市场"。
期待整体破局
在龚小玮看来,厦门市目前拥有的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等政策优势都只是"单项"突破,而非整体破局。
"现实情况是,这种单项推进愈来愈难,往往涉及顶层设计而无法取得进一步突破,所以自贸区是厦门寻求继续改革开放最好的突破口。"龚小玮说。
厦门对自由贸易区的探索,可追溯至30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
记者梳理史料发现,1981年,闽籍泰国华侨李引桐向福建省和厦门市递交了关于厦门特区建设的意见书,倡议在厦门建设"自由港"。
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对这一建议非常赞同。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期间,项南伺机向其提出将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和变成自由港两点建议。按照项南的设想,既然是自由港,就意味着实现人员自由往来、货物自由进出和货币自由兑换,最终前两项政策得支持。
次年,国务院批复的《关于报审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报告》正式同意将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厦门岛和鼓浪屿,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被视为中央给厦门特区独一无二的"尚方宝剑"。
此后,厦门在这方面的探索却步履缓慢。建立自由港,需要先建立特区管理线。然而,到1994年,厦门特区管理线高崎联检站才正式落成,且一直未启用。
直到2005年,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封关运行,随后,厦门海沧保税港区、厦门火炬(翔安)保税物流中心相继获批并封关运作。但从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运作情况看,离当年提出的三个"自由",还差很远。
"跟深圳特区相比,厦门在"先行先试"方面相对保守,加上很多情况都不太明朗,厦门获批难度应该比较大。"厦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祥清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