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自贸冲击波,期待“溢出效应”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09浏览次数:140

    武汉和上海,同处长江经济带,各自发挥着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上海自贸区挂牌运行后,湖北如何承接"溢出效应"?又该如何谨防"虹吸效应"?

  沪汉合作放大"溢出效应"

  目前,上海正力推"四个中心"建设,打造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自贸区作为"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对周边经济体产生辐射,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近日,安徽省商务厅发布分析报告称,应尽快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对外开放窗口,对上海产业转移开展定点招商,对接上海口岸,建立与自贸区互通的网络平台。江苏、浙江等省也在研究和评估上海自贸区对本省的影响及对策。

  湖北如何抢抓上海自贸区发展机遇、分享制度改革带来的"溢出效应"红利?

  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武汉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阳逻港也是内地唯一享受启运退税政策的港口。目前,武汉新港正打造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而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在自贸区范围内,自由贸易功能将辐射到武汉。

  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长江流域城市合作前景广阔,近日,中央高层表态支持打造全流域黄金水道,内河航运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他建议,湖北要充分利用长江水运优势,主动承接上海等地的汽车、船舶等高端制造业。"这些行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大进大出,水运相对便宜,武汉能够发挥比较优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教授冀志斌说,在金融改革和创新方面,武汉可以和上海进行对接。"武汉金融中心,可以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配套服务。"

  据悉,武汉金融改革创新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本月即将召开的2013武汉金博会,沪汉金融合作是重要议题。省政府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金融生态环境良好,金融资源丰富,将加大和上海的金融合作力度,促进资本和产业对接。

  紧跟创新脚步提升制度活力

  秦尊文认为,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承接东部产业转型,湖北应积极推动体制创新,以制度活力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对湖北而言,如果不能在体制创新方面紧跟,将很可能在区域竞争中落伍。"

  自贸区涉及大量的制度突破,包括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等。省商务厅外贸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负面清单"管理对湖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简政放权,让政府的职能更清晰。

  实现贸易便利化,是自贸区制度设计的重要目标。武汉海关加工贸易管理处关员戴婷婷表示,武汉海关将根据企业管理水平和出口产品类型,实施分类管理、抽批检验、过程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促进贸易便利化。

  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于2011年8月正式获批,成立之初,被认为是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综合保税区。戴婷婷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给东湖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新的制度可供参考。

  金融自由化是自贸区改革的核心之一,如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冀志斌认为,对湖北来说,短期内要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不太现实,目前能够学习的,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领域对外资和民间资本的开放程度。"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政策层面已不存在障碍,湖北应学习上海自贸区的制度设计,降低门槛,同时要加强风险防范。"

  谨防"虹吸效应"拉大差距

  上海自贸区将为上海发展注入新的制度优势,可能对其他经济体造成冲击波。"上海浦东新区,曾将浙江不少制造业吸引到上海。"秦尊文认为,从制造业领域看,湖北土地、人力成本等相对东部较低,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趋势已不可扭转。但短期内,上海自贸区新政的施行,无疑将强化上海的原有优势,在服务业领域,湖北将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

  秦尊文认为,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将推动上海集聚更多现代金融要素,上海与周边经济体现代金融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当前,湖北省正大力引进股权投资企业推进产业升级。自贸区放松外商投资比例,意味着外资股权投资机构在上海自贸区将迎来更多机会,这将削弱武汉等城市对外资股权投资机构的吸引力。"甚至武汉的法人金融机构,也有可能将总部或者核心业务部门迁往上海。"秦尊文表示担忧。

  邹薇认为,上海自贸区设立后,将成为跨国公司中国总部的首选之地,周边地区与上海招商引资竞争将更加激烈。世界500强物流企业或者加工出口、转口贸易型企业,可能会更倾向于上海。

  目前,湖北省已有部分外贸企业绕开武汉,直接去上海洋山港报关出口,上海自贸区设立后,这一现象或将加剧。邹薇建议,武汉不仅要发展现代物流,更应完善物流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掌握核心资源,将交易留在武汉。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