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港主航道“单向”变“双向” 有效缩短待泊时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17浏览次数:7

    在10月15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通气会上,上海海事局局长徐国毅介绍道,上海洋山港主航道已从15日开始正式实行双向通航。他表示,双向通航的常态化,将缩短进出港船舶的待泊时间,提高港口和航企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相信此举将惠及来往洋山港的世界各大航运公司及相关港航单位,同时将大幅提升洋山港乃至整个上海港的核心竞争力。
泊位利用率提高12%
    洋山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也是上海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洋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已占整个上海港43%以上,吸引了89 个主要国际航班挂靠,每年进出大型集装箱船近9800艘次,航线遍布全球。而洋山港主航道是连接外海的咽喉要道,全长约28海里,每周有约100个班次的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通过这里进出洋山港。
    近年来,随着洋山港一、二、三期工程的竣工投产,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和进出港船舶储量不断上升,主航道通航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港口生产的最大瓶颈之一,继续实行先前的单向通航,可能造成船舶在港非生产作业时间延长、泊位有效利用率降低、航线准班率降低等问题。
    为此,上港集团和上海海事局决定联合开展洋山港通航功能提升课题研究。2012年7月1日,主航道双向通航首次实验成功,今年2月16 日,主航道开始试行双向通航,截至8月底,已累计双向试通航43次、涉及船舶123艘次。至此,进出洋山港的船舶平均等待时间由原先的3.5个小时缩短至 1.75个小时,泊位利用率由72%提升至84%,港口年引航船数也从2009年的6820艘次上升到去年的9793艘次。
    主航道还是这么宽,"单行道"却升级成了"双行道",这对管理部门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通气会上,海事局副局长晨晓光表示,为了确保双向通航后主航道的安全,海事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如海上交通管制中心(VTS)加强对24小时船舶进出港计划的审核,确定大型集装箱船在航道中合理的地点交汇,同时加强现场管理,避免内支线船舶、渔船和集装箱船争抢航道等。
    此外,针对可能出现的海上交通事故,海事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晨晓光说,未来如果主航道发生重大事故,首先要确保主航道畅通,避免"一船沉没、全港瘫痪";其次会设立警戒圈,提醒周边船只避让,并迅速根据预案启动搜救。
    未来将破解"雾航"难题
    据悉,由于减少了非必要等待,集装箱船不用再加车赶班期,因此洋山港主航道正式实行双向通航后,船公司将是最直接的受益人,特别是在油价高企、船东们又因为行业不景气纷纷选择降速节能的今天。以马士基为例,2013年平均每星期有14艘次船舶挂靠洋山港,每航次平均节约1.75个小时且按单位船舶营运成本每分钟38美元计算的话,理论上全年可节约成本超过290万美元。在双向通航课题由研究转入常规实践后,下一步,海事局将和上港集团再次合作,在双向通航的基础上,研究破解大型集装箱船的"雾航"难题。
    类似于飞机的"盲降",大型集装箱船雾航在全球各大港口都是难题。洋山港每年平均有44天要受到大雾影响,其中26.7天影响引航,全年约7.5%的时间无法正常作业,导致船舶压港、港口停业等。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上海海事部门已进行过一次成功试验,通过运用综合监管手段,在北槽航道组织引导11艘大型集装箱船舶安全出港,在国内尚属首次。
    徐国毅表示,洋山港主航道双向通航常态化的实现,和相关雾航研究项目的开展,将全面提升洋山港的通航功能,进一步增强洋山港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上海港作为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的地位,并推动上海自贸区和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前进步伐。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