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二五"期以来,湖北省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推进港口物流提档升级,着力提升港口航运物流服务沿江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强化港口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功能。注重港口布局与综合运输通道衔接、港口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衔接、港口建设重点与多式联运发展衔接,形成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园和物流园发展的"一港双园"无缝衔接模式,充分发挥水运大运量、低成本优势,服务沿江经济布局。全省50多个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配套的港口项目日渐成型,吸引一大批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临江而建。目前,《湖北省港口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方案的实施将推进港口综合交通枢纽与湖北沿江经济发展战略融合,进一步提高临港工业物流水运分担率、外贸货物水运率,以及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直接贡献率。
二是扩大长江水运品牌航线运输能力。武汉至上海洋山港外贸集装箱航线逐步走上正轨,上海长江物流、上海泛亚、上海浦海等三家公司组建航运联盟,于2013年3月正式实行武汉--洋山直航天天班服务,年投入运力21万TEU,每周进出口舱位供给量4200TEU,稳定了每周9个航班的班期制度,货柜到港即发,大大缩短货物流通成本,建立了我国首个内河运输公共班轮机制,该航线正逐步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快捷、安全、稳定、有序运营的通江达海优质航线,有效减少了中转运输环节和单位运输费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宜昌至重庆载货汽车滚装运输航线已经成为沟通我国东、中、西部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去年10月,川江及三峡库区白酒槽罐车滚转运输试运行正式开通,长江载货汽车滚装运输市场增添了新货源,白酒出川开辟了一条便捷经济的运输新通道。今年3月,宜昌至忠县的川江滚装运输新航线开通,初期投入5艘滚装船,每12小时定时发一班。截止2013年底,三峡库区滚装运输市场滚装船72艘、年运输车辆28万台(年运量1120万吨)。
三是发挥港口多式联运节点优势。全省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80万TEU,2013年全省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5万TEU,同比增长11%。宜昌云池集装箱码头已经进入试运行期,与之对接的紫云铁路也在紧张建设,荆州煤炭铁路专用线、基地及港口码头部分工程可行性研究均已启动,武汉新港江北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武汉铁路局9条铁路专用线与港口对接,近年来该局管内主要港口通过铁路运输的货运量均在1000万吨左右,约占港口吞吐量的5%。此外,武汉商品车滚装码头年通过能力已达到50万辆,开辟了重庆、芜湖、南京、上海等城市间的多条航线,通过江海联运、水路联运及大型汽车中转库转运,形成覆盖全国的商品汽车水陆运输网络。
四是推进港口水运物流企业集约化发展。近四年,湖北省共筹措中央和地方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3.6亿元,核准拆改船舶1088艘、78万总吨,吸引企业和社会投资30余亿元用于船舶更新换代,进一步优化了水运结构,促进了企业集约化经营,全省拥有10万、5万、1万载重吨以上运力规模企业分别达到7家、23家、110家,分别较"十一五"期末增长了40%、48%、57%。华中航运集团充分整合市场、网络、人才、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全力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努力充当起整合运营商的角色;宜昌港务集团积极拓展港口物流和开展企业转型,在促进长江多式联运和物流发展中形成了独特优势;武汉抚州航运公司成为第一家通过水路运输甲醇的企业,第一家进入川江水上运输的企业;黄冈楚江航运公司运贸和港口运输一体化等特色服务项目,有力促进了企业提档升级。全球排名前16位的航运企业,有14家在湖北省设有办事处和分支机构,马士基、地中海等全球领先的航运企业先后入驻武汉。
五是提升水路交通信息化服务水平。目前武汉、宜昌等地集装箱码头已实行集装箱电子化管理并与海关联网,输入箱号即可查到集装箱所在位置,箱内货物名称、货主、流向等信息,可以实行电子通关。全省运政港政管理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向社会公众以及水路航运经营者和从业者提供投诉、行业信息发布、违章情况发布、企业资质验证等功能,实现危险货物网上申报全覆盖。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