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起,长三角水域在我国率先设立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要求船舶在核心港口靠岸停泊期间应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m/m的燃油,旨在改善沿海和沿河区域特别是港口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推进船舶节能减排和航运绿色发展。
试点启动4个多月以来,长三角地区低硫油使用、硫排放监测与监管、船舶岸电推广、优惠措施等已经取得实质性推进。
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徐国毅告诉记者,船舶燃料油含硫量高会提高硫的排放量,直接导致空气中硫含量的提高,而硫是PM2.5的主要元凶之一。自长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试点实施以来,经过监测,上海空气硫含量逐月下降。其中,今年4月份,空气中硫含量下降17.6%,5月份不变,六七月份均下降16.7%。虽然硫含量的下降有一定的季节因素,但船舶硫排放降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据介绍,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以来,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海事部门积极对船舶开展相关安全检查,统一执法,三地均查处不少船舶靠岸停泊期间未按规定使用低硫油的行为,主要原因在于低硫油成本高、税收高,直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徐国毅认为,目前使用低硫燃料油有政策性补贴的措施,企业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要真正提高企业的积极性,还需要在细化税收政策上进行鼓励。
除了降低船舶排放,长三角港口还在积极推动岸电技术的使用,上海、宁波等港口均在加大岸基供电设备的投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张林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港要全力推进岸电技术的应用,外高桥和洋山港要推出6套,吴淞港推出2套,如果使用稳定,未来2-3年,会加快岸电技术推广的力度。
此外,一些港口还在推动LNG集装箱卡车的应用以降低港区排放。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副总裁丁向明表示,上海港在推LNG集卡替代项目,3年之内实现港区内全部使用LNG集卡,这将有效降低港区的污染物排放量。
来源:绿色节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