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联互通陆海大通道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厦门积极发挥自贸区优势,搭建起了一条条快速物流大通道,内可辐射福建省内及粤赣等周边地区,外可通达东南亚国家。
然而,不只是厦门,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近年来,福建把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性工程,加快构建以福建港口城市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安全高效便捷的海陆空运输通道网络,实现了"海路"与"陆路"的对接,凸显福建的通道作用。目前,福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02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突破33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市通动车"。2016年,福建省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5.08亿吨。
互联互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血脉经络"。根据《福建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福建将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综合运输大通道,确保到2020年,基本形成厦门至广西防城港等12条服务全国的放射性综合运输大通道,初步形成福建-云南昆明-东盟等5条贯通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往东盟、亚欧大陆的陆路国际运输大通道。
加强以港口集疏运体系为重点的陆路通道建设,推进港口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积极拓展港口腹地,完善疏港铁路、公路网络,进一步畅通福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陆上运输大通道。目前,福建重点港区配套建成了10-30万吨级深水航道,建成湄洲湾北岸、江阴港区和可门作业区疏港铁路,全省疏港铁路达到7条;同时建成了可门、江阴、招银、斗尾和湄洲湾北岸等疏港高速公路,港口集疏运能力有效提升。
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
在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随着9#和10#泊位三大主机设备中陆续到场,罗屿码头离试运营投产又进了一步。据悉,罗屿作业区是湄洲湾干散货运输的核心作业区,规划建设15个5万-40万吨大中型泊位,形成近4200米的深水码头岸线,综合通过能力可达8800万吨,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矿石散货中转基地。
港口是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海洋大省,福建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十二五"期间,福建省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516亿元,重点推动港口整体连片开发,集中力量引导推进重点港区发展,着力推进以临港工业为依托的新兴港区建设;新增港口生产性泊位7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9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1.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44万标箱,新增和改善航道里程350公里;建成了一批能够适应当前航运发展的专业化、现代化大型泊位,全省沿海港口具备停靠40万吨级散货船、30万吨级油轮、20万吨级集装箱船、15万吨级邮轮及2万吨级滚装船的能力。
为更好地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作用,时下,福建省正大力实施港航集约提升工程,加快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港口群建设,整合港口航线资源,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加快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港航合作,加快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建设。
赢得发展新机遇
事实上,"一带一路"建设也给厦门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6年,厦门港共接待国际邮轮79艘次,邮轮游客完成20.9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开辟厦门到越南和菲律宾等"一带一路"航线以及国际友城特色航次。依托得天独厚地理位置,邮轮产业成为厦门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着力点。
福建省积极鼓励支持实力较强的外商以独资、合资或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建设和经营港口,促进港口投资经营的多元化发展。目前在福建省建设经营外资码头的主要有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等地区或国家的企业,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外资码头共46个泊位,其中香港22个、台湾13、新加坡7个、印尼4个,在建及拟建的码头项目共有20个,其中香港10个、台湾2、新加坡4个、印尼4个,总投资约120亿元。
福建还努力打造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能源矿产转运基地。通过全力推进重点港区集约发展,加大对重点港区岸线的收储力度,加快罗源湾、湄洲湾大宗干散货接卸中转基地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形成规模效应,承接"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转运,打造东南沿海"海上丝绸之路"能源矿产进口重要口岸,构建海外国家在福建的矿产、能源进口中转及加工基地。
依托港口,福建正构建西线、南线和北线三条经济合作走廊,进一步拓展区域合作空间。即从福建沿海港口南下,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向西至印度洋,延伸至欧洲的西线合作走廊;从福建沿海港口南下,过南海,经印度尼西亚抵达南太平洋的南线合作走廊;结合福建与东北亚传统合作伙伴的合作基础,积极打造从福建沿海港口北上,经韩国、日本,延伸至俄罗斯远东和北美地区的北线合作走廊。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