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建设取得新成就。"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港口大型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速,通过能力显著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止2016年底,我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317个,是五年前的1.3倍。青岛港40万吨矿石码头、宁波舟山港45万吨原油码头、广州港南沙集装箱三期、重庆果园港等一批重点工程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港洋山四期全自动码头已进入调试阶段,标志着港口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我国港口建设发展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港口运营成效突出。五年来,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运输需求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我国港口克服困难,实现了稳定快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132亿吨、2.20亿TEU,增幅分别达到32%、34%,亿吨大港数量增加8个,总共达34个。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均占有7席(货物吞吐量前十分别是:宁波舟山、上海、新加坡、苏州、天津、广州、唐山、青岛、黑德兰、鹿特丹;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分别是上海、新加坡、深圳、宁波舟山、香港、釜山、广州、青岛、迪拜、天津),宁波舟山港、上海港连续多年分别位居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
港口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在总量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港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型升级。港口业务逐步由传统装卸仓储服务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商品汽车、冷链等专业物流和大宗商品交易发展迅速;通过海铁等多式联运、江海以及远洋运输,港口与内陆地区、世界主要港口联系更加紧密,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以及世界主要港口;以港口为依托的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邮轮为代表的水上休闲旅游已成为新的增长点,2016年全国港口共接待国际邮轮旅客218万人,同比增长79%。港口绿色发展的步伐显著加快,岸电、LNG等清洁能源广泛应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三个船舶排放控制区已先行设立。
港口提质增效升级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江苏健全沿江港口岸线、锚地管理制度,初步实现了沿江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以及锚地统一调度管理;广西在北部湾沿海三个地市港口一体化运营的基础上,整合了三个地市的港口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了对广西沿海港口资源的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广西、浙江、江苏等省级港口集团相继组建,天津、河北港口跨省协同发展已经起步,区域内港口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港口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制定实施《港口收费计费办法》,放开了港口竞争性经营服务收费,大幅精简了港口收费项目,每年为航运公司和进出口企业减轻负担15亿元。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