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交通运输部出台了《关于开展智慧港口示范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以港口智慧物流、危险货物安全管理等方面为重点,选取一批港口开展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建设,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大背景下,组织开展智慧港口示范工程,推进我国智慧港口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新的形势与新要求,主动顺应科技潮流、引领港口行业的发展,开展智慧港口建设需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打造协调发展的港口组织生态圈
智慧港口是基于系统性、战略性和社会性思维,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港口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智能融合、深度计算、协同运作,促进港口组织生态圈中各种资源要素和相关方的有机对接与联动,从而形成更为智能、安全、高效、柔性、绿色、人文的现代港口。其包含智慧调度、智慧物流、智慧商务、智慧决策、智慧监管及配套智能支撑保障等系统,核心是打造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港口组织生态圈,实现港口资源配置智能化、港口服务敏捷化、生产组织柔性化、物流运作便利化、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
结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通知》来看,智慧物流强调的是跨界协同,智慧监管强调政企合作,港口可以据此适当地扩展与延伸,如智慧口岸、智慧商务、智慧调度等。
建立智慧港口技术支撑体系迫在眉睫
从实践的角度看,以"云、大、物、移、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影响着港口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等方面,技术变革的巨大影响力正日益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港口中的深度融合应用,还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相关的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尤其是在当前科技大变革的新形势下,建立针对我国港口实际和要素禀赋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建议以《通知》的出台为契机,加快组织开展智慧港口概念原型设计、前瞻性基础研究和联合技术攻关。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联盟的建立,适时组建我国智慧港口研发中心;二是集中全行业技术优势与力量,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尽快推出《智慧港口发展总体框架与技术指南》,以规划指导行业智慧港口的探索与实践;三是紧密跟踪国际港口行业科技前沿,研究构建智慧港口标准与规范体系,包括相关基础标准、术语定义、通用规范、应用标准、信息服务标准,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研发与应用;四是大力开展示范试点工作,快速形成一批智慧港口应用案例与创新成果,并及时总结经验、评估成效,带动全行业应用不断深化。
将用户需求置于首位
智慧港口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要素多,再加上技术储备、资本积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现实情况,决定了智慧港口发展还将是一个长期、持续和渐进的过程。理性判断如何启动智慧港口建设、如何有效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如何找准可操性好的实施路径,则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无论是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还是一线的港口企业,都要全面、客观、理性地评估智慧港口建设基础与条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与路径,找准着力点与重点突破的方向。《通知》中明确了示范工程示范重点内容,并突出强调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港口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更多的是强调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的引导。要基于港口生态圈打造顶层视角,做好智慧港口的概念框架设计,整体谋划好智慧港口的发展框架与思路,从空间性、技术性、社会性、生态性等多维度考虑好智慧港口路径设计的问题。同时,从行业层面尽快出台《我国智慧港口实施指导意见》,加大规划指导、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的力度,提出符合港口实际的配套相关措施等。事实上,将用户需求置于首位,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促进港口良性组织生态圈的打造,不仅是开展智慧港口建设的恰当理由,也是智慧港口建设的最为经济、最为合理、最为可行的路径。
加快构建智慧港口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通知》的出台,我国智慧港口各种探索与实践将不断推进,需要有标准性的体系,有针对性地引导智慧港口发展、准确评价港口智慧化的水平、量化港口智慧化的实效。
为此,要以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加快组织研究构建我国智慧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流程规范。要充分发挥港口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作用,鼓励港口企业参与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积极推进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开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试验与验证工作;结合国内外相关探索实践,及时出台我国智慧港口评价试点方案;选择典型的港口、典型的示范工程开展试验评价,从发展理念、创新应用、流程再造、服务升级、组织优化、绿色生态等多要素层面评估港口智慧化程度及存在的不足。条件成熟时,适时推出《我国智慧港口评价指南》,明确评价的目标、原则、范围、指标、流程与方法,规范和引导我国智慧港口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港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