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上海国际保险中心作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3-06浏览次数:14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主要任务开展金融工作。保险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更是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上海保险业要切实履行好保险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辐射世界,更好地发挥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在促进上海高质量实体经济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和"五大中心"、"四大品牌"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蹄疾步稳,服务上海实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中国保监会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在2017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保险业排行榜中首次位列第一。当前,上海已成为全国保险业最发达的地区。保险机构聚集形成体系,共有55家保险法人机构在上海设立,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外资保险公司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财富》杂志最新披露的世界500强中,共有39家保险公司或集团,其中14家已在上海投资或设立保险机构。此外,还有101家保险省级分公司、43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以及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外资保险公司上海代表处,保险主体日益丰富。保险要素市场建设取得突破,全国唯一保险要素平台--上海保险交易所设立开业,保险资产管理、再保险、巨灾风险等交易服务平台建设营运,制度规则不断完善。中国保险投资基金管理人--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落户上海,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的旗舰作用充分显现,截至2017年末,发行项目13个,签约资产规模超过1200亿元,提款规模超过1000亿元。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建设有力推进,以上海保险交易所为载体的场内交易市场和各市场主体参与的公司间市场"两轮"驱动格局逐步形成。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地位巩固提升,全国11家专业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和全国唯一一家航运类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自保公司设立在上海,形成完整航运保险产业链;上海拥有全国性专业性航运保险协会,目前共49家会员单位,合计占全国航运保险市场份额95%以上,并推荐7名中国专业人士担任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专业委员会委员。保险资金运用"枢纽港"功能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末,注册在上海的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合计受托资产6.04万亿元,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保险资金累计投资上海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1633.65亿元。

  保险业纳入上海经济社会工作整体布局,为上海实施国家战略、提振实体经济和治理超大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以来,上海保险业改革创新和服务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共提供风险保障1158.33万亿元,是2016年同期的3.25倍,提供保险赔款与给付共计548.93亿元。重点领域风险保障程度大幅提升,工程险提供风险保障8879.44亿元,同比增长32.21%;企业财产险提供风险保障9.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23%;船舶和货运险提供风险保障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1%;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3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34%;侧重保障养老的年金保险金额达432.5亿元。上海保险业始终聚焦国计民生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创新提供全方位保险保障。

  一是有力地支持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国产C919大飞机研发保驾护航,提供一揽子风险保障43.3亿元,并提供150亿元长期资金支持。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一系列保险服务,支持贷款融资增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累计支持上海1406家科技企业的50.37亿元贷款,依托专利保险联盟推动开展专利综合保险和专利质押融资保证保险,累计为1728件专利提供4700万元风险保障和近1000万元专利贷款增信。

  二是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发挥。为368家企业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信用风险保障,基本实现沿线国家全覆盖。"一带一路"出口和投资项目承保85.9亿美元,同比增长13.4%,为103家企业实现赔前减损5193万美元。支持"走出去"项目28个、涉及承保金额19.6亿美元。创新推出"一带一路"工程险承保联合体,为中国企业海内外实施重大工程和能源项目提供再保险新产品和服务。

  三是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宝钢、武钢顺利合并重组提供近3000亿元的风险保障。推动农业现代化,成功试点首期粮食作物收入保险,为上海2.35万亩水稻和小麦提供3991万元风险保障;发展农业保险科技,全国首创基于大数据实现精准模拟评估的台风保险项目,首推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实现家禽养殖防伪溯源的保险项目"步步鸡"。支持互联网保险创新,推出国内首款共享单车保险,建立首个共享单车共保体,为上海22家共享单车企业150万辆单车提供风险保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国首创电影完片保险,与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合作签约,引进国际通行的电影完片保险服务模式。

  四是有力地支持了上海改善民生保障和创新社会治理。上海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试点成功落地,实施仅一年累计承保6.88万人,提供风险保额135.97亿元,赔款715.74万元,盘活放大了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使用效率。大病保险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在全市设立257个服务点,累计赔付6.27万人次,赔款1.09亿元,平均结案天数2.93天。税优健康险稳步推进,累计承保1.42万件,全国排名第二,成功开发中保信税优健康险平台系统,与上海税务个人所得税电子申报客户端实现对接。保险养老社区模式持续发展,太平"梧桐"、泰康"申园"将为4700户7000位老人提供"保医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上海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成功落地实施,共承保项目77个,为747.5万平方米住宅面积提供219.6亿元风险保障。在线处置机动车物损交通事故的"快处易赔"系统不断优化升级,累计处理交通事故23.64万起,平均事故处理时间6分05秒,减少出警3万人次,免去群众等待时间合计5200小时以上,帮助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1小时以上,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智能治理方式。

  保险改革创新走向深入,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试验区联动建设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上海保监局按照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立足全球视野、坚持国际标准,解放思想、率先改革,积极探索实践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改革创新,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为全国保险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成果经验。

  第一,探索监管制度改革,建立了"放、管、服"三位一体的市场化管理机制。一是以航运保险为突破,对标国际规则实施保险产品市场准入的注册制改革。将航运保险产品的监管审批备案改为行业协会注册管理,允许直接注册外文条款、不要求申报保险费率、允许保险经纪人开发注册航运保险条款,开发在线产品注册管理系统为市场主体提供7×24小时服务,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目前已有效注册条款2800余个,超过注册制实施前全国5年航运保险条款总和。2016年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沿江重点城市率先试行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随着航运产品注册制改革已推广至全国,该项任务已完成。二是以便利保险主体为目标,大幅放宽机构和高管准入门槛。上海首先将航运保险营运中心、再保险公司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以及自贸区内保险支公司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的市场准入由审批改为备案,以上措施目前已从自贸区复制推广到上海全市。积极参与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重大商事改革,简化行政许可办事流程,确保办理过程公开透明、办理结果有明确预期。三是以保险中介股权治理为抓手,推动跨领域监管信息共享。上海率先实施保险专业中介股权信息管理改革,运用互联网再造监管流程,并建立与工商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实现了保险中介机构股权监管审批报备信息与工商企业登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互换,实施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

  第二,补齐要素市场短板,形成了功能齐备和面向国际的自贸区保险市场体系。上海保险交易所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平台,填补了国内保险要素市场的空白。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落户上海自贸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自贸区发展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脱贫攻坚战略等领域发挥着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示范效应。新型保险机构在上海自贸区持续涌现,全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江泰再保险经纪和全国第一家航运业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财产自保落户上海自贸区,专业性的健康保险公司--太保安联健康险和养老产业保险投资管理公司--太保养老产业投资公司等纷纷在上海自贸区设立,还有全球知名的保险集团法国安盛所设的首个亚洲创新试验室和美国国际集团(AIG)设立的全球智库上海分析中心,丰富活跃的保险市场形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自贸区与国际成熟的保险市场接轨融合。

  第三,持续深化开放创新,强化了自贸区保险业风险防范配套机制。近年来,上海保险业积极作为改革创新,推动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保险业加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运用自由贸易账户探索开展离岸人民币再保险业务,首创推出保单质押贷款证券化、海事诉讼保全责任保险,编制发布上海航运保险指数等,在全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和示范效应。为深化自贸区保险业对外开放,参与和支持上海自贸区编制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服务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参加编制《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为外资准入和运作提供更大便利。随着上海自贸区保险创新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机制也同步建设加强。所有重大制度创新均实现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在放开前端的前提下确保放管结合、风险可控。加强监管协调,针对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风险,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联合防范和监测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按照《发挥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 开展综合监管试点探索功能监管实施细则》要求,与相关部门加强对接,形成监管合力。与检察院等单位联合签署《加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法制保障合作备忘录》,在自贸区保险改革与法制信息沟通、刑事案件查处协作、创新法制配套等方面形成常态化合作。

  推动保险业为上海迈向卓越城市作出新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上海将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制度供给,扩大服务功能,创造品质生活,继续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新先行者,在新时代坐标中进一步追求卓越。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和风险防范两手抓,以建设国际保险中心和服务上海发展为不懈追求目标,在助力实体经济和金融改革创新中不断努力进取,让保险成为上海重要的战略优势和品牌效应之一,更好地服务全国和区域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有品质的生活。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按照上海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新时代上海保险业的改革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为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保驾护航。

  更好彰显保险功能,进一步有效服务上海高质量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上海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还不能完全跟上超大城市日益复杂多样的风险管理需求。要加大保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快研发首台套首批次保险、绿色保险和现代农业保险等,积极服务上海制造。加大保险服务超大城市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力度,探索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和拓展各类责任保险。对照党和人民的需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主动查找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寻求立法保障和政策支持,精准定位、精细服务,在企业和市民中产生更大的获得感。

  更好发挥监管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险市场发展。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发达、主体多样、层次丰富,业务创新活力足,风险防控责任重。上海国际保险中心不是我们自封的,关键是要得到国内外保险行业和保险市场的普遍认同。建设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保险市场定价权,对于有效的保险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保险监管要按照保监会的部署,以完成"三大任务"为目标,努力建设高效保险市场。要聚焦提升集聚、辐射和带动三大服务功能,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扩大制度供给,持续深化监管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动力、创造力。要深入推动政府数据共享,更好运用综合监管手段有效防范化解金融业跨界风险,打造齐防共治拓宽风险防范的格局。

  更好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保险辐射能级。最近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对上海未来发展方向、定位和要求作了进一步明确,这实际上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的发展要求、赋予的战略任务作了一个集成。上海保险业能有今天的市场地位和影响,靠的就是一股子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锐气。对标上海新时代发展目标,上海保险业必须保持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阔的思路和更加有力的行动。对标自贸区新阶段"三区一堡"建设目标,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等领域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抓住上海建设自由贸易港新机遇,持续优化对出口信用、货物运输、海外投资等风险保障支持,创新全球定制保单服务,探索推出港口巨灾、关税履约等特殊风险的保险服务。推动外汇长期人身保险试点,完善保险外汇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包括保险业在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税制安排,缩小上海与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营商环境差距。加快上海保险业务和保险资金进出"枢纽港"建设,提升上海保险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让"上海保险服务"这个品牌成为优质服务和高端服务的代名词。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