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言国际航运中心对接“一带一路” 上海要加强海铁联运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3-07浏览次数:6

   "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具备了去国际上参与竞争以及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在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目前,上海建工已经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有6家地区公司,涉及近20个国家。


  和徐征代表一样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带给企业红利的代表并不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远海运")董事长许立荣就是其中一位。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两年中远海运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入很大,超过了150亿元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控股和管理运营16个码头。

  "比如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比如最新的阿布扎比码头的控股项目也已经正式动工。还有去年刚刚与比利时海工巨头DEME集团旗下公司签署的项目,目前的进展都不错。这和我们整体的航运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相吻合。"许立荣代表说。

  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做的总结那样,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优化、规模稳居世界前列。

  根据官方数据,到2016年,我国在20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设的合作区有56个,占在建合作区总数的72.72%,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7.7万个。

  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中企在相关国家投资和贸易量的提高,问题和困难也逐渐凸显。在本届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也纷纷建言"一带一路"建设,呼吁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接、注重人才布局、加强产业上下游服务,降低风险的同时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接

  许立荣代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旦上海把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发挥"一带一路"倡议桥头堡作用相对接,必定可以更好地发挥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作用,并更好地配置资源。

  2016年2月,中国两大航运巨头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选择以重组的方式成立新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重组后的中远海运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加快了全球航线网络和港口的布局。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远海运集运在"一带一路"沿线投入约180艘船舶、114.8万TEU运力,占集装箱总营运船队规模的61.8%;涉及"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航线已有133条,每周舱位13.2万TEU,占公司总舱位的43.6%。

  许立荣代表表示,上海地处长江经济带,也是"一带一路"交通的汇聚点。同时上海港已经成为了是国际航运最密集的港口,去年首次突破了4000万集装箱,连续第八年世界第一。而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桥头堡的过程中,上海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这也吸引了中远海运把大部分产业落户在上海。

  "我们不仅仅是把总部落户在了上海,还把所有和港口相关的企业都落户在了上海,现在上海的资产总值占全球资产总值的62%。"许立荣代表说,目前1700多家航运相关的企业都聚集在上海,航运咨询服务、海事法律保障和金融业务模块不断提升。

  许立荣代表建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上海要加强做好海铁联运的工作,"如果能更好发展海铁联运,不管是上海周边还是内陆,走出去的发展势头都会更好。"

  许立荣代表还说,中远海运计划在以航运为主业的基础上,发展上下游产业,比如海运金融、航运租赁、综合物流等与航运密不可分的产业,帮助企业降低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把航运资本做强、做优。目前,发展航运、物流、航运金融、装备制造、航运服务、社会化产业和"互联网+"相关业务的"6+1"产业集群是中远海运的新战略,该战略打破了过去把航运主业当作底线的定式,打造一个金融控股的上市平台,提高了企业的抗周期能力。

  注重布局人才资源

  徐征代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建工从事海外工程建设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地区的布局本身就具有企业战略上的考虑。而"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空间。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上,徐征代表说,上海建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布局。首先,布局区域公司。目前公司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已经建立了6家地区公司,涉及近20个国家;第二,布局人力资源。"要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人才至关重要,我们在5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效补充了人力资源。"第三,主动和所在国的政府进行联动,比如受商务部的委托,在非洲国家做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等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和所在国政府的沟通,把我们的理念和他们有效对接。这是中企有效发挥技术及管理优势,为所在国做出服务的方式,也是为‘一带一路’做出贡献的方式。同时,企业本身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除了通过培训当地专业人员的方式增加彼此的了解,徐征代表还表示,双方文化的对接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个接触上,中企和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工作开展才会更有效。目前,中企"走出去"开始越来越多地雇用所在国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这给所在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带来很大益处,也成为了这些国家欢迎中企参与当地建设的动力。

  推动邮轮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邮轮产业也快速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珏慧就推动邮轮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2016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国。2017年全国邮轮港口接待邮轮1128艘次,客流量达494万人次。近年来沿海港口城市不断加紧新建或扩建邮轮码头,全国已有13个沿海城市的15个邮轮码头建成,形成了分别以上海、天津、广深厦港为核心的三大邮轮圈。

  徐珏慧代表建议,要设定沿海邮轮市场准入条件,并放宽沿海邮轮旅客旅行证件要求,同时还要丰富国内沿海邮轮航线产品的设计。她提出,开展沿海邮轮业务,配以互为母港的操作,可以有效拉动邮轮旅游经济,促进邮轮产业链发展;还有助于不断丰富邮轮航线产品,通过邮轮港口城市联合营销,吸引外籍游客入境乘坐沿海邮轮在中国进行消费。

  徐珏慧代表告诉第一财经,目前真正涉及"一带一路"航线的产品还不是很多。受到假期时长等限制,仍然以"四晚""五晚"的旅游产品为主,可见"一带一路"邮轮市场的开发空间非常大。

  徐珏慧代表还说,邮轮船票销售"主动脉"已经十分通畅,但还要把"毛细血管"打通。比如让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到船票代理的分销过程中,分享该产业带来的利润。一旦建立了这样的机制,邮轮产业的发展还会加速。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