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批国内消费需求旺盛的优质产品纷纷列入降税名单之列,2018年伊始,更多优惠的《2018年关税调整方案》开始执行。更低关税甚至"零关税"的到来,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优价的产品,这也正是中国扩大进口、加大开放的实在举措,更有望为国内供需的转型升级带来机遇。
目前,在上述自贸协定的框架下,中国外贸总进口额近1/3的产品可以享受自贸协定优惠关税的待遇,其中大部分是终端消费品。自贸协定之外,2017年中国也有几次下调关税:2017年11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文,从2017年12月1日起,调降187项商品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2017年12月,该委员会再次发布《2018年关税调整方案》,自2018年1月1日起对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进行调整。
中国消费结构目前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逐渐向多元化、品质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供给侧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产品以"零关税"进口到中国,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优价的消费选择,并推动国内消费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推动中国在消费领域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普降关税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正积极履行自己的开放承诺,关税下降带来进口商品成本下降,将直接拉动需求上升,从而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衡。
近年来,中国政府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加快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根据《2018年关税调整方案》,948项进口商品实施暂定税率,2018年税则税目数也调整为8549个。中国的对外开放承诺正逐步兑现。
值得注意的是,自贸试验区项下的"零关税"产品还包括许多国内终端消费品制造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不论是终端消费品,还是中间产品与原材料,都有望推动国产消费品的结构升级。
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游客境外旅游消费达到26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中国游客是世界上境外旅游消费最多的游客。多位专家表示,主动降低消费品关税,扩大进口,在制度层面解决进口环节成本高问题,有助于将消费者拉回国内市场,将外流的消费力引导、回流入中国本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中国连续降低关税,内贸与外贸间的"保护栅栏"逐步拆除,这意味着国内产品的品质和价格逐渐与外部世界缩小差距,与全球接轨。而关税壁垒的降低,贸易和沟通交流的便利化,也将进一步促进国内产品的转型升级。
尽管进口商品能填补国内市场不足的空白,但作为经济大国,国内需求的满足要更多依靠国内供给。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升级,仅仅靠进口中高端产品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供需矛盾,还要通过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加快新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而关税调整和进一步开放,将对国内相关消费品行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倒逼作用,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专家呼吁,促进转型升级还需多措并举。一方面要推动跨境电商在通关、仓储、物流等方面的便利化,方便消费品进口;另一方面要致力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中国制造",做大做强民族品牌,这才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立足的根本。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