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由上海海关、上港集团联合第三方机构形成的调研报告,终于让上海各口岸部门找到症结。样本取自去年10月某一周内上海港9.9万标箱,对船舶靠泊到货物提离各时间节点进行全景扫描,结论出乎意料:从抵港到货物提离港区的总平均用时中,向海关申报到海关放行仅占比8.7%,九成以上时间竟消耗在前段和后段--从船舶抵港到向海关申报,占比54.5%;从海关放行到货物提离港区,占比36.8%。
这份报告,或能解答一个困惑:当上海海关去年完成压缩货物通关时间三分之一的预期目标后,企业获得感为何仍未见明显提升?
眼下,上海要打好以通关效率为核心竞争力的跨境贸易营商牌,就必须先说清楚,通关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由此才有科学精准施策的依据。
串联作业和纸质单证拉低效率
此次对通关各节点的"体检",最让调研方意外的是:尽管海关一再建议船公司启运前24小时传输舱单,并一再强调提货单不再是报关的前置条件,但受传统思维影响,船公司、报关报检代理、货代、车队等,走的依然是老套路。
市口岸办政策法规处处长程蒙告诉记者,进口集装箱货物口岸作业全程,进口商要与船公司、码头、海关、货代、集卡车队、企业仓库、船公司堆场等不同主体打交道,进口手续则包括办理各类进口许可证件、换单、报关和缴费、集装箱设备交接手续、预约提货、车辆调度、还箱等诸多环节,且因多"串联"作业,效率难以提升。
而且,相比海关、港口已全面实现业务办理无纸化,船公司单证部门换单和箱管部门设备交接以及集卡车队与仓库堆场之间手续办理的无纸化程度还很低,且不同主体间系统相对封闭,是低效之症结所在。
"光海关和港口‘无纸’没用,要整条‘通关链’都无纸,速度才能快起来。"上海海关通关监管处副处长戴倩一语道破。
此外,参照世行标准,上海口岸涉及20余跨境许可证件,且由各部门分别审批,耗时不等。
当申报企业终于单证齐全、海关审单放行后,眼看企业凭提货单就能将货拉走。然而,船公司与集卡司机间还有一张纸质的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目前要靠快递小哥从中穿梭传递。此后,货物被提离还须满足两个条件,一要有集卡,二要集卡能"重进重出"。目前在上海,专为集卡进行货物信息匹配的平台,仅承担了集卡进出口运输量约20%,仍有大量集卡长期处于低效盲目找货、等货状态。
而上港集团的"贴心"举措,却造成部分货物滞留的反效果。沪上排名靠前的水果进口商万德荣告诉记者,除危化品、进口生鲜食品及急货会被及时提离外,大量货主宁可享受港区的4天免费堆存期,"在无纸化和大通关尚未大面积推行前,的确有许多货物没个四五天根本走不了,所以港区为企业着想才设置了免费堆存期。然而沿袭至今,部分货主倒也乐得利用这4天为自己仓库减负"。
"堵点"疏通后有望迅速见效
成因如此复杂,"堵点"如何疏通?
事实上,上海各口岸部门针对通关各环节去繁就简、降费增效的努力从未停止。今年3月20日,市口岸办、市发改委、市商务委、上海海关等单位联合发布《上海口岸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条条都是刀刃向内、短期内可迅速见效的改革措施。
如从3月20日开始,上港集团试点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电子化,计划于7月全面推行。接下来,整个港区将只剩"提货单"这一张纸了。由于"提货单"具特殊法律效应且涉及面广,它将成为无纸化攻坚中最后的"硬骨头"。与此同时,目前上海港区93%的业务已实现网上受理,过去客户每人次办理业务平均耗时2小时,现在网上受理平均只要3分钟。通过数据互联,曾经的码头"土规矩"逐渐无处遁形,将挤压出大量曾因流程不公开、收费不透明而消耗的时间。
进口许可方面,自4月1日起,商务部已将汽车零配件自动进口许可证调整为委托地方实施,上海市商务委审批办理现已承诺8小时内办结。
而海关方面,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明确表示,"不能因为海关在通关中耗时占比只有8.7%我们就不努力、不作为了"。据透露,上海海关正研究通过快速推广汇总纳税政策来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汇总纳税不同于每票审核、征税放行,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先放行,企业可在一个月内对已放行的货物集中缴税。当然,此项创新还需要来自银行、税务等其他部门的联手支持,以使海关获取更多辨别诚信企业和对失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的手段。
那么,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企业将会获得怎样一个"可预期"的通关时效?程蒙透露,市口岸办最近通过单一窗口对进口集装箱货物自货物抵港到提离港区的时间对比发现,今年3月底的一周内,已有22%以上的集装箱货物在48小时内提离;4月底的一周内,48小时内提离的货物已增至28%。"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进口商及其货运代理积极应用好上海口岸各相关单位推出的改革举措,主动调整内部作业流程,实现自身转型,都能尽早享受到一系列改革红利!"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