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航海日思考:强国战略下的航运中心建设

发布者:彭宜蔷发布时间:2018-07-11浏览次数:10

  2018年7月11日是第14届中国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今年中国航海日活动的主题是"航海新时代,丝路再出发","世界海事日"的主题是"国际海事组织成立70周年:我们的传承--航运更好未来更美"。

  中国航海日活动主会场时隔12年再次回到上海。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发行者,在上海举行中国航海日论坛主题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上海是一座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港口城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着力提升高端服务功能,更好促进"世界海运日"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2018年中国航海日论坛包括"2018年中国航海日论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航合作会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论坛"等。其中,"2018年中国航海日论坛"以"航海新时代,丝路再出发"为主题,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航运事业新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航合作会议"上将以新格局、新模式、新技术、新规则为主题,共同探讨全球港航业的机遇和挑战、分享践行"一带一路"的案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论坛"以"上海航运,服务全球"为主题,共谋打造国际航运业的新生态圈。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海运船队规模达1.6亿载重吨,位居世界第三;世界十大港口排名,中国占据七席;中国正从海运大国阔步迈向海运强国。

谱写海运强国新篇章

  海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海运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港口体系,海运服务网络遍布全球,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运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海运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海运周期波动性与全球经济周期性的低谷叠加,近10年来的全球海运发展在低谷中徘徊前行。中国海运业在此期间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建设交通强国则要求推进海运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海运业由"大"到"强"

  党的十九大分两个阶段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战略安排。建设交通强国要服务大局、当好先行,紧跟这两个阶段来确立战略目标。2020-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进入世界交通强国行列,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技术装备、行业治理、国际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35-2050年全面建成交通强国,进入世界交通强国前列,全面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技术装备、行业治理、国际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涉及到水运篇的两大战略目标具体为:到2035年,现代化水运体系基本建成,水运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沿海港口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运输装备、服务质量效益、内河港口、服务保障能力和治理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满足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水运的需求。到2050年,建成水运现代化体系,水运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沿海港口领跑全球,运输装备、服务质量效益、内河港口、服务保障能力和治理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港口安全事故"零死亡",为全面建成交通强国当好先行,引领全球水运发展。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扬认为,要建设成为海运强国,需要注意其具备的三个维度:保障性、竞争性以及引领性。保障性是指安全、高效保障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和人员海上运输。竞争性是指海运服务贸易出口和海运企业竞争能力位于世界前列。引领性是指引领国际海运技术标准和规则制定并对世界海运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海运强国的建设路径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表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海运大国形象,在世界海运界的地位显著提升。我国拥有丰厚灿烂的航海文化,是推进新时代海运强国建设的文化动力。

坚持安全绿色的发展理念。安全绿色发展是海运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海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命线,要统筹海运发展与安全、环境的关系,让航行更安全,让海洋更清洁。要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行业监管责任,坚决防范重特大水上交通安全和溢油事故。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形成海运绿色发展方式。要优化海运运能结构,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应用,促进海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营造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是海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大力推进海运运输便利化,营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海运市场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要积极推进海上运输便利化,加快推进大通关建设,完善口岸通关合作机制。要完善海运发展基础条件,优化海运供给结构,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和港航有机融合,推动港口与产业、城市协调发展。

发展专业化现代化的海运船队。海运船队是新时代海运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深入研究新时代特征与规律,着力补齐短板,调整优化结构,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现代化的海运船队。要强化海运发展形势研判,提高海运船队供给质量。要优化全球海运网络布局,提高海运服务网络节点的互联互通水平。要培育海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运输服务。

构建开放融合的发展模式。海运业是全球化的产业,其发展是建立全球合作的基础上的。要深化中国海运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上海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开放包容发展。

完善新时代海运治理体系。要切实行使和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参与制定国际公约、规则、标准和规范的能力和水平,要为世界海运和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研究完善海运发展政策法规,健全海运发展配套政策。要切实行使和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参与制定国际公约、规则、标准和规范的能力和水平。

无论是与国际组织,还是与港口企业,还是与国际同行,中国海运业都秉承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奏响港航合作的协奏曲。

奏响港航合作协奏曲

  建设海运强国是中国的既有战略,而加强港航合作,包括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也是其中固有的命题。显然,海运业并非独立的行业,其未来的健康发展一定是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海运业具备的全球化、网络化、集成化等特征,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阵地。

  国际海事组织与中国

  国际海事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特别机构,主要责任是在海运运营的范围内制定实施推进规划框架。今年,国际海事组织迎来成立70周年纪念日。在过去的这段时间,国际海事组织制定并实施了超过50份国际文书,影响到海运市场的方方面面。今年世界海事日的主题是"国际海事组织成立70周年:我们的传承--航运更好未来更美",希望借此机会回顾并且展示国际海事组织的发展演进,如何在发展过程中不忘初心来推进安全、环保、高效以及可持续的海洋运输。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海运大国形象,在国际海运届的地位显著提升,连续15年当选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

  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表示:"国际海事组织今年早些时候通过了一个初步战略,目的是减少来自于海运的温室气体排放,最终目标是完全清除温室气体排放。要感谢国际海事组织的所有成员国,特别是中国同意所有细节的讨论。2020年的限硫令毫无疑问是一个里程碑的决策,对于环境和人类都大有裨益。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来自中国的支持和献言献策。"

  "展望未来,我们看到海运业一系列巨大的历史趋势,当然也有很大挑战,很大程度来源于技术的进展,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新能源的采用也会让海运业进入全新的时代。但是我们也要权衡,一方面新技术会带来好处,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安全方面的关切,特别是网络安全。"

  林基泽表示强调,海运业是全球数亿计人民赖以生存的全球供应链最关键的一环,必须要保证海运继续作出其应有的贡献,有助于可持续的增长,可以满足当代社会的期待,保证安全、环保,并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因此,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在港口和航运公司、物流公司和各个行业之间加强沟通和协作非常关键。

  "一带一路"倡议与海运业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和国际海事组织成立70年,在海运新时代中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发展,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许立荣表示"恰逢其时"。

海运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最直接的市场要素。"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根本在于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而海运在促进国家经济合作方面比其他产业更具优势。

  首先,从经济的关系来看,海运促进了产业链的全球化,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一方面全球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为海运不断带来新的需求,今年全球海运贸易量将会达到120亿吨。另外一方面海运通过成本低廉、灵活可靠、绿色环保的运输体系,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产能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化。

  其次,从与贸易的关系来看,海运是全球贸易的检测窗口。作为全球贸易最主要的载体,海运反映了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联合国贸发会预计,2017年至2022年全球海运贸易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2%,表明全球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继续深入与发展。

  再次,从与投资的关系来看,海运是带动资本流动的前提。一方面,海运联通性是投资的前提条件,决定了贸易的便利程度和产品的物流成本,也是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另一方面,海运的发展将会极大的撬动当地经济,吸引资金流、人流、货流的集聚,带来新的货源,形成海运和投资相互间的正向激励。

  许立荣特别提及,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给全球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海运业的复苏增添了非常大的变数。克拉克森估计,全球海运贸易量或因此而损失1%,不仅仅影响海运,也波及到港口、物流、船舶制造等相关产业,所以贸易产业、海运、港口、物流及其相关制造业都会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海运只有在多边贸易、自由贸易的格局下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海运是推动"一带一路"落地最成熟的产业力量。首先,海运的国际化特征可以提供"一带一路"的市场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推动业务落地首先需要有广泛的国际市场的支撑,否则就失去了必要的业务基础。而海运的国际化属性尤为突出,除沿海运输之外,船舶航线挂靠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普遍做法。中远海运集团目前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个港口。因此,海运这些国际化资源必将成为"一带一路"提供区域优势、信息优势、业务优势以及经验优势。

  其次,海运的网络化特征可助力"一带一路"的业务布局。"一带一路"的推进方式具有鲜明的网络化特点,连点成线,组线成面,达成互联互通的区域化合作模式,这就需要在沿线国际和地区之间要形成众多的连接和通道,才能提供投资和贸易的便利。海运在网络化布局方面最有优势,其中班轮业的网络化特征又最为明显。中远海运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有138条班轮航线。"一带一路"总体布局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为纽带,由此带动能源贸易投资、金融等要素的集聚,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依托交通网络,才能承载必备的物流动脉,而这些恰恰是海运网络的优势。

  再次,海运的集成化特征可带动陆上丝路的贯通发展。海运在助推水上丝绸之路的同时,对陆上丝路也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东西互济、海陆统筹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要素。一直以来,传统的海运业主要局限在水运端,业务比较单一,随着市场竞争的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业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模式,以水运端为核心,向两端延伸,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海运企业从提供简单的刚到港运输服务,发展成为提供仓到仓、门到门、点到点的综合物流承运人。这种集成化模式对陆上丝路同样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因为没有海运关联的陆运,始终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运输距离、运输总量、运输方式等等,缺乏航运支撑的物流要素很难得到充分的施展。

海运是提升产业链价值最有效的整合枢纽。"一带一路"的关键是通过多元化的产业合作,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形成推动区域经济繁荣的持续动力。

  首先,因为海运在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不仅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推动沿线国家港口腹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海运业承担了全球90%的贸易量,没有其他任何运输方式可以替代。海运业通过连接全球港口,使贸易双方实现价值互换,是产业链价值的重要实现方。从产业链下游来看,海运发展对于船舶工业、金融保险、港口码头、货运代理、航海科技、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都具有核心的带动作用,产业枢纽的特征非常明显。

  其次,因为海运业正在酝酿价值变革的商机,作为传统服务业面对日新月异的客户需求,无论是外部变化的适应还是对内部服务能力的提升都面临着一些了变革创新的机遇。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海运业逐步进入了常态期,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变革中,海运都具有枢纽的地位。比如跨界融合与贸易、制造、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合作,由于海运的拉动效应都使得这些融合总是围绕着航运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把这种功能进一步放大。

 加强"海丝之路"港航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港航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共同打造沿线港航命运共同体,为港航合作注入新思维,创造新模式,增添新动能,共商共建共享海上丝绸之路供应链的新局面,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互联互通网络,提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的促进作用和服务能级。同时也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港航机构间的合作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契机。

  上港集团负责人代表上港集团与中远海运集团以及"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地区)的逾百家港航企业和机构,发布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航合作倡议》。

  港航合作倡议指出,相关各方将形成携手并进、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港口发展合作机制,对接需求,深化项目合作,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加强航线衔接,优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航线航班布局;加强相互投资合作,探索创新投资合作模式,促进更多富有质量和效率的投资;加强港口在资本、业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等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以设施联通推进港航之间多层次合作。形成携手并进、互联互通的发展合作机制;加强航线衔接,优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航线布局;加强港航在资本、业务、信息、技术、管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以贸易畅通促进港航与纵深腹地深度联动。推动形成开放、包容、共赢的贸易便利化合作机制;深化全产业链纵向合作的优势和空间,倡导联合开发和综合开发,带动腹地经济发展;构建全流程的网络化运输体系,降低供应链综合成本。

以信息互通推进港航无缝衔接。构建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港航战略伙伴关系;推动港航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共享与物流全程可视化;推动港航之间的无缝衔接,提升口岸便利化水平。

以科技创新推进港航可持续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进港航领域技术创新;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发展智慧港航;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打造绿色港航。

  据悉,相关各方倡导积极发掘更多的合作机会,共同服务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还将发挥港航结合的优势,在多个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发展合作。

上海国际中心建设显然已经颇有成就,但是面对未来,上海需要发展规划,需要国际视野,需要正视差距,需要汲取经验。你听,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战鼓已经擂起。

上海航运中心建设擂起战鼓

  国际航运中心是什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扬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国际航运规则和秩序的构建者,并应当积极维护和完善国际航运规则和秩序。当前,国际航运规则和秩序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智慧航运时代已经到来,全球无人自动化物流体系加速形成,国际航运规则必须改变,中国国际航运中心应积极参与这项历史性变革之中。

  踏上新程

  上海内河航道纵横交错,具有天然优势,自开埠以来,内河航运就与上海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凭借黄浦江的优良航道,上海逐渐成为亚洲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在八九十年代掀起了以建设集装箱码头和老港区改造、外移为重点的高潮。1995年,上海以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为核心,拉开了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序幕。2009年,国务院发布《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此进入软、硬件建设并举的历史新时期。

  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描述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情况。枢纽港地位日益稳固: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八年保持世界首位、机场旅客吞吐量全球城市排名第四。现代航运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七大航运服务集聚区、国际著名航运企业云集、全国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中国船舶交易信息中心。航运业制度加快创新:航运服务业扩大开放、扩大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邮轮产业发展迅速:"两主一备"邮轮母港格局、邮轮旅客实现单一窗口申报、邮轮旅客吞吐量全球第四、邮轮产业链逐步完善。智慧、绿色港口加快建设: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动码头、港区内轮胎吊设备电动化改造、LNG集卡更新替代完成70%以上。

  时光辉表示,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迎来新时期。国际上,全球经济贸易新格局、绿色航运新趋势、航运技术新突破将给航运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国内,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对此,上海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举措。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航运运营中心--建成智慧高效的海港枢纽:推进洋山港区和外高桥港区工程;加快深水港布局规划研究,加快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建成品质领先的空港枢纽:加快浦东和虹桥机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域结构;改善空直飞航点的衔接性、通达性。建成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完成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后续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探索无目的港航线、远洋邮轮航线试点;加快邮轮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便捷高效的集疏运体系:构建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提升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能力;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

基本建成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加快集聚航运服务全要素:打造浦东沿江航运服务产业集聚区;深化北外滩"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建设;打造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吴淞口邮轮总部基地。加快提高航运服务便利度:便捷高效的船舶登记服务;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航运仲裁制度;促进离岸金融、互联网金融、航运保险、航运衍生品发展。加快拓展航运服务影响力:打造"上海航运指数"品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运智库;打造港航大数据服务品牌;打造一级航海博物馆。

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深化航运制度创新:探索形成具有最高开放度和重大标志意义的制度体系、监管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产业体系。打造智慧航运高地:打造长江口深水航道E航海示范区;建设跨境贸易管理、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平台;港口业务网上受理。推动绿色航运发展:推进岸基供电设施建设;制定技术标准,完善扶持政策;适时启动第二阶段船舶排放控制区工作措施;建设船舶港口防污染体系。促进航运人才集聚:完善航运人才引进政策;落实航运人才优惠政策;搭建航运人力资源服务共享平台。

  排名第四

  7月10日,2018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在沪发布,新加坡、香港、伦敦位列全球国际航运中心三甲,上海排名提升一位至第四,亚洲航运中心崛起趋势愈加明显。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包含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主要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表征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衡量并真实反映一定时期内国际航运中心港口城市综合实力。

  指数结果显示,2018年全球综合实力前十位国际航运中心分别为新加坡、香港、伦敦、上海、迪拜、鹿特丹、汉堡、纽约、东京、釜山。前十大航运中心中有6个位于亚洲,3个位于欧洲,1个位于美洲,亚洲航运中心依然保持强势上升趋势。

""

  上海凭借其快速发展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以及区域航运协同发展效应,排名跃升至第四位,紧追前三强。根据近期发布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中国经济信息社指数中心主任杨苜指出,为进一步拓宽观察视角,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将航运中心划分为传统认知型、创新引领型和潜力发展型三个观察窗口。其中,新加坡、香港、伦敦等是典型的传统型航运中心。创新引领型航运中心则是以上海、迪拜、宁波舟山、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亚太地区航运中心,这些航运中心依托科技创新、腹地经济、城市连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实力型航运中心。从全球区域排名分布方面来看,全球前十中,六个在亚洲,三个在欧洲,一个在美洲,亚洲枢纽地位稳固。

  波罗的海交易所中国区总经理李贤明表示,上海去年还是排在第五名,今年上海取代了去年汉堡的位置,汉堡今年已经滑到了第七,上海现在已经是全球最为繁忙的集装箱码头,有更多的政策来吸引国际航运企业入驻上海。只要国际大企业想在中国开展业务,上海就是它的首选之地。同时,上海还有一个愿景,在2020年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已经取得了非常多积极的成就,很有可能将愿景变为事实。

  亦有短板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任务进行了具体分析。一方面,巩固国际航运船舶流中心地位。完善深水码头布局和集疏运通道建设,使码头吞吐能力保持适度超前,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集疏运系统适应城市发展和吞吐量稳定增长需要。推进邮轮码头工程、综合交通配套和口岸配套设施建设,拓展邮轮产业链,积聚邮轮上下游企业,丰富提升邮轮产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管控措施,加快岸电设施推广和应用,推动绿色航运发展。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贸易相关数据的开放与共享。

  另一方面,持续吸引航运资金流、信息流集聚。搭建和完善航运法律服务、高端航运人才、船舶交易等各类航运功能平台建设,营造高品质的综合服务环境,吸引各类航运服务机构落户。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航运保险注册制改革,出台有关融资租赁的财政扶持政策,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税收政策,推动航运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推进长三角区域港口合作和长江经济带港航发展,服务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治理与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上海海事大学原党委书记於世成则从上海建设"四大品牌"中的行动中体会到,将"上海航运服务"作为品牌来建设,其特定的含义就是要求航运要素要集聚。他认为,要进行"上海航运服务"品牌的建设,政府管理要规范、高效,要有其他城市港口没有的含金量,否则谈不上品牌。此外,上海国际中心建设不能单枪匹马,就航运讲航运这是不科学的。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互相依靠、互相支持,才有上海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如何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於世成认为,可以在高端航运服务业方面进行突破,比如提高航运运价话语权、扩大航运保险市场份额、推动航运衍生品交易发展、发展航运领域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参与国际航运游戏规则制定与完善、扩大航运教育与研究对世界的影响、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航运市场的能力等。

  劳合社大中华区负责人、劳合社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璁表示,航运保险是发展国际航运和国际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航运保险成为连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关键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世界航运中心向亚洲转移,中国已经成为继英国之后的第二大航运保险市场。中国航运保险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各项激励性政策出台和落实。中国航运保险向上海聚集明显,为上海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来新机遇。面对来自政策和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保险业,特别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各家保险机构要充分抓住机遇,正视挑战,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发展,进而引领不断变化的保险需求。一是要提升航运保险新产品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上责任保险,港口责任保险。二是满足客户全方位多方位的投保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航运保险解决方案。三是充分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契机,支持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的发挥,为沿线国家航运企业提供保障,推进航运保险发展的新高地。四是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培养和吸引国际化风险保险人才,促进创新能力的发生。

  他山之石

  海运及港口业向来都是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支撑着香港的转口、货运、物流及贸易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是香港繁荣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重要基石。时至今日,香港已成为享誉盛名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2017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00万TEU。

  香港地位于珠江口东侧,与深圳经济特区相连,面朝南中国海。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北美洲与欧洲时差的桥梁,与内地和其他东南亚经济体系联系紧密,又与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讯网络。此外,香港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一国两制,实行普通法;拥有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自由贸易、自由市场、资金自由流通、货币自由兑换,管治和专业营运模式与最高标准看齐;简单税制和低税率,香港注册船舶的国际海运业务无需缴付所得税。

  但对于香港航运中心建设而言,也面临诸多内外挑战。内在挑战一方面来自于可发展土地不足,山多平地少,人口密集,土地需求非常大。香港希望多多发展自动化码头和遥距操作系统来应对。另一方面来自于人才短缺,海运业人口高龄化,吸引新一代年轻人加入航运业需面对其他行业竞争。香港于是成立"海运及空运人才培训基金",从而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入行。

  而外在挑战则由于香港本身是外向型经济,容易受到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再加上邻近地区海运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但与此同时,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机遇。一方面,国家政策支持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推动航运、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此外,香港作为区内物流枢纽和国际航运中心,有着世界级的联通能力,高增值的海运服务,同样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新的发展。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