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打响"四大品牌"的过程中,上海航交所提出要对标创建航运业的"四个上海"--上海规则、上海标准、上海交易、上海品牌。
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航交所)于1996年11月28日成立,成立之初确立的三大功能是"维护航运市场公平、规范航运交易行为、沟通航运动态信息"。
成立22年来,上海航交所围绕三大功能,结合航运市场关键要素,在"三个运价"上下功夫,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航运运价指数体系,成为国际航运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初步建立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市场,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亮点;全面开展运价备案工作,构建航运企业公平竞争的运营环境。
上海航交所总裁张页表示,为更好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上海市提出要打响"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在此过程中,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航交所提出要对标创建航运业的"四个上海"--上海规则、上海标准、上海交易、上海品牌。
上海规则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不断受益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遵守规则和制定规则就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标志。
张页认为,规则不是"规矩",而是在服务中与国际接轨,维护市场公平,"说别人听得懂的话"。比如,为何国外港口收费非常简化直观,而国内港口收费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规则应该让航运市场更加简化、更加通畅。无疑,运价备案制度就是这样一种规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相关规定,交通运输部委托上海航交所开展运价备案工作,目前全国唯一的运价备案受理中心落户上海航交所。运价备案制度1997年起在江浙沪开始试行,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上海航交所受理全国各口岸国际集装箱班轮、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台湾航线以及国内水路集装箱班轮的运价备案工作,运价信息量达到1亿条/年,已形成了中国航运市场的运价信息中心。
运价备案制度进一步深化了政府主管部门"放管服"改革,成为交通主管部门对班轮市场进行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抓手,为政府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有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规范承运人市场行为,有效制止不公平竞争行为。
张页认为,可以说,运价备案制度能够成功在航运市场树立"上海规则",一方面基于上海航交所的中立性和公益性,为运价备案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积极配合交通主管部门开展航运运价的受理、检查和监督工作;另一方面基于上海航交所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身份,通过在各大重要平台上的持续宣传,赢得了国内外企业和相关机构的认可和赞赏。
正如运价备案制度一样,航运业中的"上海规则"所体现出的一定是更好的服务,通过服务来规范航运市场,从而促进航运营商环境的改善。
上海标准
在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装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标准缺失,中国企业备受"委屈"。当前,中国企业和机构最需要的,就是通过树立中国标准,实现"两端超车"。而让国际社会认可中国标准,质量和公平则是基石。
张页介绍,在航运市场上,"上海标准"已经树立。1998年4月13日,上海航交所发布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这是中国发布的全球首个集装箱运价指数。20年来,上海航交所持续研发创新,至今已经形成了涵盖集装箱、干散货、油运、买卖船、船员薪酬、"一带一路"等完整的"上海航运指数"体系,包括17大类指数,200余个指标。"上海航运指数"目前已经注册商标(SHSI),在覆盖指数类别上上海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上海航运指数"不仅发挥了航运市场"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而且直接作为行业标准。在国际班轮市场上,使用"上海航运指数"的挂钩协议已成为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运价备案的标准被大量引用;在中国沿海煤炭运输市场中,使用"上海航运指数"挂钩协议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张页指出,在建立"上海标准"的过程中,上海航交所大力发掘来自政府以及企业的数据资源,但更加健康和全面的数字资源还需要创新开放以及大量投入。上海航交所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可以作为政府数据的加工方和承制方。"上海航运指数"中的船员薪酬指数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政府、企业以及机构等三方平台,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得数据能够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
打造标准是异常艰苦的工程,且投入巨大,但标准树立之后,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将营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作为第三方平台,上海航交所愿意花大力气去推动"上海标准",在服务中体现价值,在服务中树立标准。
上海交易
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航运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世界重要的航运大国。补足供给能力短板的追赶型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当前正处于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航运发展模式和构筑海运强国实力的冲刺阶段。
2014年8月国发〔2014〕32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列明的重要任务中,要求"加快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交易、信息服务、设计咨询、科技研发、海事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和"引导要素和产业集聚,加快建设国际海运交易和定价中心,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交易本身就是社会活动之一,而衍生品交易则是高质地的交易,其中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涉及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融合发展。当前,在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欧美走在前列,但"上海交易"已经初现雏形。
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国际上首份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交易的合约以上海航交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作为结算标的。2010 年11 月,上海航交所搭建中国首家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平台,迄今已经探索8年,在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十年磨一剑",上海航交所希望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平台早日取得突破,从而带动上海服务业的纵深发展。
为何要积极探索"上海交易"?张页认为,航运市场客观存在着运价波动风险大、频率高,且难以预测的特点。最近几年,由于经济前景不明朗和不断变化的行业特点,航运市场继续呈现出波动特征,航运运价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供应链不稳定对货物进口商和出口商而言代价很高,它将导致运价加速上升或销售量下降。同时,承运人需要不时承担财务损失,承托双方的关系也将越发紧张。以班轮市场的中欧贸易为例,2015-2017年,中欧航线平均运价指数分别为872.8美元/TEU、694.8美元/TEU和620.3美元/TEU,振幅分别为512.7%、488.2%和63.8%,因此具有套期保值、价格发现功能的航运运价衍生品,正是基于市场需求而应运而生,直击行业痛点。
除了平抑实体经济的风险,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还可以繁荣金融市场。"上海交易"既可以稳定航运现货市场,同时还可以通过交易寻求定价权。无形市场的规模远大于现货市场,若能提升交易市场的人气和繁荣度,就能够形成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心;由此,频繁交易产生的交割数据,就是引领航运市场的远期价格,足以抢占航运运价定价中心的高地。
上海品牌
未来的全球竞争是价值链竞争,中国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就一定要涌现出一大批中国品牌,用优质品牌统领产品的全价值链,进而打造中国自己的价值链竞争优势。
全球航运市场的"上海品牌",显然已成气候,这就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品牌效应,而上海航交所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页表示,上海航交所的"上海航运指数"、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航运运价备案等功能,都离不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建设。反过来说,上海航运品牌也需要各方面的亮点支撑,没有航运指数、金融结算和贸易的支撑,便谈不上品牌的发展。
更深入来说,上海航交所要将自身打造成航运服务业的"上海品牌"。因此,成立22年来,上海航交所始终用品牌理念去打造每一项服务,从服务中创造品牌,从品牌中体现服务。
张页强调,所谓品牌意识,注重于出身、培育和服务。比如,上海航交所花费22年时间打造的《航运交易公报》、20年时间打造的"上海航运指数"、8年时间打造的"航运交易论坛"等,脚踏实地,从不敢好高骛远,兢兢业业长期维护,其中的艰难取舍难以言说。上海航交所的各种作为都是为了打造品牌,希望通过品牌的创立提升中国航运业的影响力。上海航交所的愿景是希望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资源、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建设百年老店,为中国航运市场和全球航运市场健康发展发挥更多的品牌效应。
"四个上海"衔接国家战略
张页提出,上海航交所提出要对标创建航运业"四个上海"--上海规则、上海标准、上海交易、上海品牌,本质上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海运强国、长江经济带、海南自由港等国家战略一脉相承。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国际社会发生的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现象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贴合实际的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试验田,更有利于创建共同的规则、标准、交易和品牌。航运业在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体现,最为关键的就是运量和运价。因而,上海航交所从运量与运价出发,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航运要素信息公开,发布"一带一路"航贸指数,增强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影响力。目前,"一带一路"航贸指数已经引发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关注和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2035年发展目标,其中与航运相关的部署有"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和"自由贸易港"等。显然,海运强国是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海洋强国"走向深蓝、走向远洋提供渠道、平台和手段,是国家海外权益维护、履行大国国际义务的有效力量,是"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显性体现形式和先行领域。推进海运强国建设非常紧迫,实现从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新目标要求站在2035年这个时间节点进行全局谋划,以更大的勇气和担当加快推进,到2035年成为世界公认的海运强国。什么是海运强国?不仅包括要有国际领先的航运枢纽功能,还要有领先的航运服务等级以及航运创新能力。而上海航交所作为航运服务业的"上海品牌",将是建设海运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
11月,上海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为世界各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历史性机遇。对于航运业而言,这也是难得的机遇,将改变集运业长期以来的进出口不平衡的状况。显然,这将增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品牌的含金量,而上海航交所也将在年内顺势推出航运市场的进口运价指数。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就是要充分的国际化、一体化,参与国际贸易与交流,同时也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所以,上海航交所是窗口,通过指数看世界,看贸易;上海航交所是桥梁,提供交易信息与平台;上海航交所是裁判,通过运价备案,维护市场公平;上海航交所提供工具,通过航运运价衍生品帮助企业对冲市场运价波动的风险等。
而在海南自由港的建设中,党中央鼓励海南积极建设"航运交易所",对此,上海航交所倍受鼓舞,这说明航交所的未来发展具备更大空间。站在国家战略和航运发展的角度,上海航交所愿意与海南方面携手合作,奉献自身经验,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