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长江干线应急救捞体系 守护长江航道生命安全

发布者:彭宜蔷发布时间:2019-01-21浏览次数:36

  "长江内河航运安全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而敏感的话题。湖北地处‘长江之腰’,作为流经里程唯一超过千里的省份,在长江航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民革湖北省委员会在湖北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的发言中这样表述道,湖北省先行先试,建立健全长江干线应急救助打捞体系,加强长江干线应急抢通、应急救捞能力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保障长江黄金水道畅通、促进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谈到当前长江干线应急救助打捞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时,民革湖北省委员会认为,首先是长江干线应急救助救援设备不足。位于湖北的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是长江干线唯一专门从事长江干线航道船舶救助打捞的公益性支持保障单位。近年来,《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2016调整)》对长江干线搜救打捞能力建设有了一定的规划投入,主要投入使用单位为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规划方案主要包括在武汉和宜昌布局综合救助打捞基地,配置1000吨级大型起重打捞船3艘,打捞工程辅助船及设备1组,重点提升长江干线中游及三峡库区抢险打捞能力。截至2018年6月,长江干线应急救捞体系规划中综合救助打捞基地:武汉基地已经开工建设,宜昌基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报中央,待批复。即便如此,目前长江干线水上救援设备不足,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多样化和日益繁忙的长江航运要求。
其次是长江干线应急救助打捞的人才队伍不足。长江干线应急救助打捞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复杂,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随着长江干线应急救助打捞形势日趋严峻,应急救助装备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数量的增多,长江干线应急救助打捞工作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长江干线应急救助打捞高层次的搜救指挥人才、高素质的技术保障人才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包括监管值班员、船员、飞行员、救生员和潜水员)十分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第三是长江干线社会救援力量不足。长江干线水上搜救一直是政府主导、海事牵头、各部门广泛参与、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社会救援力量是水上搜救的重要力量。然而受经济效益、投入成本、专业人员等影响,长江内河打捞公司经营困难,部分难以维持。
对于如何加快长江干线应急救捞体系建设,民革湖北省委员会给出的建议是:
加强长江干线应急救捞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搜救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内陆水上搜救管理体制,明确水上搜救机构职责定位;健全水上应急搜救工作机制,健全监测预警、搜救评估、经费保障、宣传教育等工作机制。二是统筹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长江干线应急救捞体系规划中综合救助打捞基地一武汉基地、 宜昌基地的建设。
加强社会搜救力量建设。长江干线水上应急救援是和时间赛跑的生命大营救,第一时间参与救援的往往是社会船舶和人员,就近就地数援至关重要。建议湖北省先行先试,探索加强社会搜救力量的湖北方案。采取政府为社会救援力量提供专业技能培训、适当配备救援设备、为义务救援人员订制人身意外保险、允许社会力量使用国家应急设备库和搜救基地的设施设备等措施,大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地方政府及行业部门为主,其他相关部门联动,社会救援力量广泛参与的救援体系。加快长江干线水上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危险化学品应急专家队伍,引导扶持社会救援力量,形成专兼结合的水上应急救援队伍。
探索建立长江干线应急救援与打捞集成信息系统。发挥湖北省科教优势,联系在鄂海洋装备研究机构,优化资源整合,探索建立集船舶交通管理服务系统(VTS)、 电视监控系统(CCTV)、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全球定位系统(GPS) 及甚高频集成系统(VHF)、电子巡航、视频会商、远程指挥和无人机监测于一体的现代监管服务系统,实现搜数应急、船舶动态监控、信息服务、交通维护和违章纠正的一体化管理,实现用无人机、水上救生遥控机器人搜寻救助落水人员。

  来源:中国水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