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业要有新动向:争取到2020年建设形成“6+1”格局的国际金融中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1-22浏览次数:154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加强联动,不断放大政策集成效应。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并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期间,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对上海提出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希望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不断提高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也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距离当初规划的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目标只有2年时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近期,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明确了战略重点和推进举措,吹响了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冲锋号"。《行动计划》的发布有利于以更大力度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有利于打响金融服务这一"上海服务"重要品牌。
一、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积极开展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始终坚持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创新和营造金融环境为重点,加快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进一步巩固了以较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支撑的、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地位。在最新一期英国独立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由上一期的全球第6位升至第5位。
一是已经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目前,上海集聚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票据、期货、黄金、保险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18年11月底,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值和股票交易额分别位居全球第四、第五。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以来,原油期货、2年期国债期货、铜期权、纸浆期货成功上市,其中原油期货已超过迪拜商品交易所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原油市场。
二是已经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纷纷落户的同时,近年来,各类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也加速集聚。截至2018年末,在沪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605家,比2011年末增加了469家。新开发银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一批重要金融机构或组织落户上海。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122.08亿元,同比增长5.3%,占全市生产总值17.7%,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7.9%,居全国城市之首。
三是已经成为中国内地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2018年以来,上海积极落实"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先后上报两批23个金融业对外开放项目,13个项目已落地,近期又上报了第三批8个项目。上海已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主要集聚地。截至2018年末,在沪各类外资金融机构总数为502家,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近30%。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占内地总数的一半以上;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左右。金融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近年来证券"沪港通"、黄金国际板、"债券通"等相继启动,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等市场加快开放,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跨境ETF等试点顺利推出。
四是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多年来,中央一直支持上海在金融改革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把许多金融领域的创新探索放在上海试点。特别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提出后,上海不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释放协同创新的聚变效应。自由贸易账户功能进一步拓展,2018年新增近5000家企业纳入自贸账户系统,账户总数已超7.2万个。跨境人民币业务、投贷联动等方面在全国率先试点,支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与发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在上海率先推出。
五是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发展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金融法治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上海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等陆续成立。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综合性信用条例---《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落户上海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开通运行。推出上海文创金融服务平台,做好金融服务支持进口博览会工作。此外,主动实施各项金融服务措施,积极吸引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集聚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超过37万。设立并连续评选金融创新奖,在全国率先建立金融业联合会,成功举办十届陆家嘴论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新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当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迫切需要有与自身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深入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主动提升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备历史和现实的基础,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空前激烈。
一方面,上海金融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任务。全球发展进入多元格局深度调整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继续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在全球格局调整中把握新的发展趋势、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金融服务提出新需求。金融开放不断扩大,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贸易、航运和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深化,都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进口博览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等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这三项新任务都与上海金融发展密切相关,对上海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对标全球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大而不强,市场功能齐全、交易量大,但产品不够丰富,并在整体上缺乏全球性的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作为全球投资、融资中心的作用发挥不够,国际影响力不足;吸引金融人才集聚的金融发展软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与此同时,各国际大都市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都纷纷加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力度,上海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此外,金融风险防范也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
总体来看,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诸多复杂挑战,应审时度势、加强统筹、科学谋划、协同推进,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破解前进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努力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
三、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文),提出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行动计划》对这一目标作出具体描述,提出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创新高效、透明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行动计划》从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市场功能、健全金融机构体系、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扩大金融开放合作、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几年,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行动计划》部署,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从"五个维度"持续发力,争取到2020年建设形成"6+1"格局的国际金融中心。
"五个维度"即扩大开放、深化创新、集聚资源、市场建设、防控风险。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大部署,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提高金融中心国际影响力。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落实好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为全国金融业改革探路,继续当好先行先试排头兵。
--着力集聚优势资源,积极吸引各类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吸引国际性金融组织落户上海,提升金融行业竞争力。
--着力增强市场功能,提升上海金融市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推进金融市场更高水平发展,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结构升级,服务高质量发展。
--着力防控金融风险,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维护安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6+1"格局即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人民币资产定价与支付清算中心、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等"六大中心",形成"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1、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
积极吸引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和各类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将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总部设在上海。汇聚全球资源支持创新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争取更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资管子公司落户上海。积极培育和发展本土资产运营、财富管理等功能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范围,深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推进上海跨境资管业务加快发展。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
2、建设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
完善面向"一带一路"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推进合格境外机构在沪发行债券和股票。推进合格的境外机构参与境内货币市场,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沪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建立亚洲债券发行、交易和流通市场。鼓励境内外主体开展跨境投融资,积极建设全球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市场,拓宽和扩大境内外主体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渠道和规模,支持在上海金融市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易所、登记结算机构开展双边技术与业务等方面合作,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
3、建设金融科技中心
进一步加强科技与金融的深层次融合,探索研究金融科技应用创新。推动金融机构在沪发展金融科技,吸引重要金融科技公司来沪发展,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链。鼓励金融服务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投资者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探索金融业同其他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大数据应用模式,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支持金融机构研究制定金融科技中国标准,争取金融科技领域全球话语权。同时,也加大力度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打造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示范区,加强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支持更多风险资本在上海聚集,支持更多创业者、企业家在上海创业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企业,通过科创板撬动创新产业发展。
4、建设国际保险中心
积极培育保险市场,发展再保险市场,加快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不断增强上海保险市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不断提升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探索设立"一带一路"再保险承保共同体及营运平台,支持各类保险机构围绕科技金融、科创中心建设、金融风险防范等开展保险产品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大力推进航运保险、再保险业务发展、保险资金运用中心建设,使上海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
5、建设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
丰富人民币产品和工具,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支持在沪金融要素市场协调发展,使上海发展成为全球人民币产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不断提高上海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上海价格"(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提升人民币产品和大宗商品定价能力。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提高人民币清算、结算效率。支持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发挥作用。
6、建设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
探索建设金融创新风险压力测试中心,争取金融产品、技术应用、机制创新以及重要的金融改革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管理,使上海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的承载地。参考国际上诸如"监管沙箱"等安排,丰富监管科技手段,探索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的穿透式监管和智能监管方法,设立金融风险监测中心,有效监测金融领域风险,切实守住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底线。
7、形成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上海将围绕"六大中心"加快与国际接轨,建设金融法治高地、金融制度创新高地和金融人才高地,形成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探索在上海开展一定程度的地方金融立法。不断健全金融司法和仲裁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探索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组织有国际影响力的业界人士,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完善金融人才政策,集聚国内外高水平金融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金融高端智库建设。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