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正在根据自身实际抓紧研究部署相关举措。在长三角城市群"组团"参与全球竞争的背景下,这一区域的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深得各方关注。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各行政区域之间的产业壁垒成为影响区域产业整体升级的一重因素。如今,长三角城市群站在全国甚至全球视角,审视、思考、建立区域协调新机制,追求产业共生、优势互补、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这有助于拓展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空间和产业能级。
长三角区域汇集着全国近1/3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4的"双一流"建设高校、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4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论文产出量、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各占全国的1/5、1/3以上。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基础扎实、优势突出。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代表、委员就此提出诸多有益见解。
民盟中央递交提案呼吁
规划引领机制先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
长三角港口群被视作最具有对标全球最高水平潜质的一体化领域。民盟中央指出,长三角具备成为世界级港口群的基础条件,目前亟需按照"规划引领、机制先行"原则,高起点谋划长三角港口群战略定位,制定协同发展规划。
民盟中央在向全国政协提交的提案中表示,长三角港口群在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存在几个不足:各省市制定的港口发展规划较少考虑彼此衔接,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开发问题;区域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部分港口存在能力过剩、码头和业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信息平台多样导致信息传递迟滞,影响港口运作整体效率;跨地域港口合作受限于行政区划,缺乏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机制。
民盟中央认为,应当本着"规划引领、机制先行"原则,高起点谋划长三角港口群战略定位,制定协同发展规划。一方面建立跨行政区港航统一监管机构,加强长三角港口群协同规划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实现互补错位发展;另一方面完善长三角港口协同治理机制,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下设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合作办公室,研究跨区域港航建设、管理、规划等问题。
其次,要优化"两个体系",打造绿色港航。优化集疏运体系,推动长三角内部公、铁、水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强航运服务功能在区域内相互辐射的能力,推动航运资产、金融、保险、信息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长三角"船舶排放标准体系,统一排放监管标准、探索绿色航运缓冲区。
第三,要强化战略,实现业务"两个协同"。强化港口与中远海运等大型航运企业的战略合作,开辟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间的航线网络,推进长江航运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利用自贸试验区在市场准入、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实施"港口+物流""港口+贸易""港口+信息""港口+金融"战略,形成港航服务供应链网络,实现综合服务的竞争优势。
最后,要推进信息、利益"两个共享",整合长三角港口群的政务、物流、通关等信息资源,建设长三角港口大数据平台,打造长三角港口公共服务平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在港口集团层面形成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资本合作,实现业务运作的利益共享。
安徽代表团提交的一份建议透露
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规划初稿已形成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省代表团提交的一份建议透露,目前《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规划(初稿)》已经起草形成。2018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商议确定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由安徽省牵头负责推进。此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江苏、浙江、上海三地发展改革和科技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组成调研组,赴三省一市开展专题调研。
初稿提出科技创新共同体空间布局的建议--立足长三角科技、创新、产业空间分布特点,充分考虑各地区战略定位,着重发挥沪宁杭合科技优势,以坚持统筹协同、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要素流动、推动差异发展为基本原则,重点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座核心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推动"四城同创";构建长三角五大协同创新组团,推动"多点组团联创",着力构建核心驱动、圈层联动的总体空间布局。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对标世界一流科技创新集群。充分发挥区域创新优势,合作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联合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手破除制约科技创新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协同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科技全球领先、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制度高效灵活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全球原始创新核心区、产业创新先行区、一体创新示范区、开放创新引领区,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安徽省代表团建议国家充分考虑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学、核聚变、脑科学、天地一体化、先进光源、5G网络等领域的优势,在长三角部署更多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在区域内复制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制度成果,在机构设立、人才培养引进、土地政策、资金使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建议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编制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并编制专项规划。
浙江代表团频频强调"数字长三角"
以"数字经济"打破区域协同发展壁垒
"数字经济"可谓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地图上最亮眼的图标之一,将"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的浙江省,在谈及长三角一体化任务时,频频强调"数字长三角"这一支点的重要性。
3月6日举行的浙江省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分为上下两篇,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时间节点,此前是"上篇",此后开启"下篇",即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他表示,浙江省要用足用好民营经济、特色产业、生态和海洋四大优势,积极谋划和推进一批好项目,加快省域全方位一体化。
数字经济是浙江省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去年被列为全省"一号工程",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1%,"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已编制完成。2019年浙江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今年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支持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乌镇创建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
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毋庸置疑,各方应当考虑如何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强大动能,谋划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浙江省政协委员、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曾在浙江省两会上表示,数字长三角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议尽快推动长三角区域政府公共服务数据共享,利用科技与模式创新,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互联互通。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查志强撰文指出,新一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必须借助数字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新动能,三省一市应共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集成电路等技术创新,共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携手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建议推动长三角地区数据开发共享利用,构建"万物互联"数字基础设施新格局,将数据开放、共享和应用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着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和集群,推动其在制造业重点行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综合应用。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