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挂牌至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与支持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制度创新,坚持做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不但取得了一系列斐然的成绩,成为了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与全球科创中心("五大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功能载体,更探索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路径,为全国其他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继续聚焦"三区一堡"建设(即建设开放与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借机"新片区"的加入,以产业链为载体进行系统化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开放,引领区域向高层次发展迈进。
制度创新成果卓著
挂牌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上海"五大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践行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行政精简化建设,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创新,着力打造对标国际领先的营商环境。
在贸易自由化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口岸监管部门推出百余项创新举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促使效率显著提升。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从物流类企业全覆盖向贸易类、加工类企业拓展。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举措促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在投资自由化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全面推进外商投资、境外投资、商事制度等市场准入管理改革。
在金融国际化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以自由贸易账户为载体,促进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并建立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的机制。
在行政精简化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构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监管格局,以"一网通办"为核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
上海自贸试验区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五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理念和100多个创新事项已分领域、分层次予以复制推广,国务院先后推出的四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中超过80%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外商投资备案管理、企业准入"单一窗口"等投资领域改革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先进区后报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已在全国包括长江流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分阶段有序推广实施。跨境融资、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制度创新改革成果也已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此外,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在全国其他10个自贸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广实施。
创新激发经济活力
挂牌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先行先试、制度创新以进一步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有力支撑上海 "五个中心"建设,促进了城市能级稳步提升。
第一,试验区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投资持续活跃,2018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约7200家,挂牌以来累计新设5.88万家,5年来新设企业数是前20年同一区域企业数的1.6倍。外商投资稳步发展,2018年新设外资企业约1300家,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1万家,占比从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初期的5%升至约20%。
第二,贸易便利化改革效应持续显现。2018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46万亿元,占上海浦东新区的70.9%。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上海浦东新区外贸进出口额5年持续保持增长,2018年上海浦东新区完成进出口总值2.06万亿元,同比增长5.2%。2018年,洋山港区和外高桥港区合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793万TEU,同比增长4.3%,推动上海港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
第三,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效果凸现。2018年,上海自贸区试验区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2.55万亿元,占上海全市的35.3%;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收支总额4826亿元,同比增加1.7倍。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45.7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2018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五。
第四,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2018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动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0%左右。上海自贸试验区促进了上海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有效发明专利稳步增长。
第五,有力推动浦东新区转型发展,提升上海发展能级。2018年,上海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长8.0%,财政总收入增长8.3%。上海自贸试验区以1/1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浦东新区3/4以上的生产总值、70%左右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以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40%左右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上海自贸试验区积聚了上海浦东新区80%的金融机构和上海市45%左右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
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以更大的勇气与魄力,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促进上海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三区一堡"建设在路上
在制度创新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后,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方案》的3.0版,强调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着力"三区一堡"建设。这一建设目标的提出,中央或意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由深化改革开放制度上的开拓者,逐步向制度创新与引领区域改革开放和提升区域经济能级双重作用转变。
《全面深化方案》3.0版已经发布两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完成一些基本改革任务,但是"三区一堡"建设还在路上。未来,根据顶层设计思路,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在改善营商环境、产业链改革创新、"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辐射带动等方面继续发力。
首先,上海自贸试验区将以既有营商环境改革为基础,打造一个整体服务的概念,通过更加系统化的政府部门间流程再造,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企业的获得感。
其次,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或以企业为核心,聚焦中央明确的重大产业领域,如在上海浦东新区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领域,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创新。
第三,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建设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第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发挥出与长三角协同发展的作用,如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与浙江省大宗商品的市场交易形成联动机制等。未来,在"新片区"加入后,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在与长三角的既有与新增自贸试验区在市场协同、监管协同,政府服务协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引领长三角地区甚至长江经济带向高层次发展迈进。
挂牌以来,尽管成果卓著,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很多政策还存在一定程度碎片化的情况,各片区之间的隔离状态也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区域的综合发展。未来,随着"新片区"的加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继续聚焦开放引领和价值链的再提升,深化改革,强调制度创新,并带动区域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201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