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宜昌乘船沿长江而下,湖北沿江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岸线变绿了,山乡更美了,这是湖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重要讲话精神带来的新变化。
日前,湖北省港航管理局(以下简称"省港航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自去年以来,湖北深入推进非法码头整治、岸线资源清理整顿和港口船舶污染防治等专项战役,为长江大保护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绿色动能加速释放,推进湖北水运迈向高质量发展。
岸线"长出"近150公里
今年以来,很多武汉市民惊喜地发现,城区江边矗立了多年的老码头"一夜之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花草树木。
这种变化,是武汉市去年底启动两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行动以来的真实写照。武汉市港航管理局局长王传凯表示,2016年3月,该市率先在全省启动长江沿线非法码头整治行动,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一举取缔非法码头167个(含汉江的8个码头)、273艘趸船,成效显著。去年12月,武汉市针对两江(长江、汉江)核心区还存在不少岸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的老码头、"僵尸码头",开始进行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清理无货运码头,集约化运营公务旅游码头,提升城市滨江生态景观。
截至4月20日,该市已优化调整两江核心区港口码头95个,完成103个目标任务92%。
无独有偶,以港立市的武穴,也开展了新一轮非法码头整治和岸线复绿行动,使长江沿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穴矿产资源丰富,过去,每天数百辆大货车穿梭于矿山与码头之间,尘土飞扬、污染严重。如今,这一画面不见了,映入眼帘是一条条从矿山连到码头的传输廊道,开采加工的矿石直接乘坐"电梯"运到船上,全程不着地,零污染。
武穴市港航管理局局长介绍,经过整治,该市货运码头从54座减少到13座,昔日港区码头小散乱、乱堆乱放的"顽疾"得到彻底根治。全市砂石码头坡岸共植树补绿3.2万株,铺草或撒草籽2.1万平方,长江岸线又重现草木葱郁的景象。
同样,宜昌市今年以主城区滨江岸线"还岸于民、还岸以绿"为突破口,一季度拆除主城区4个普货码头,搬迁2个危化码头,腾退长江岸线近7公里;拥有601公里岸线的荆州市在全省率先试点岸管员制度,对岸线24小时监控、巡查,防止非法码头死灰复燃。
省港航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整治行动的深入推进,湖北省长江干线拆除非法码头和岸线治理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目前,全省长江干线共取缔各类码头1211个,泊位1383个,码头减少了六成,清退港口吞吐能力1.56亿吨,"长出"岸线近150公里,复绿面积809万平方米,建成运营30个砂石集并中心。
船舶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4月16日,长江流域首个综合服务区在宜昌投用,其中包括8台岸电设施、16台船电宝,专为解决三峡日均500艘待闸船舶污染问题而设置。据测算,这些设备每年可供应电能680万千瓦时,减少硫化物排放约11吨,碳氧化物约60吨,PM2.5约2.4吨。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要求,到2020年,长江干线各省市的集装箱码头、旅游客运码头和滚装码头的岸电安装率均要达到50%,鼓励3000吨以上的散货码头安装岸电设施。但湖北省主动加压,在所有沿江城市推广,现已安装泊位岸电150多个,不仅提前完成了交通运输部规定的三大类码头安装任务,还实现了3000吨级以上散货码头50%的岸电安装率,走在全国前列。
4月25日,记者在荆州市走访发现,该市正在打造8搜油污水和垃圾接收一体化船舶,其中有5搜已投入使用。这是该省沿江城市因地制宜进行推进船舶污染防治的探索。
据悉,湖北省船舶污染防治专项战役推进一年以来已初见成效。省政府和16个涉水市级政府印发《船舶防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推进15个市州政府发布《港口船舶污染物体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已在长江干线港口安装了2000多处垃圾回收装置,安装率达90%以上,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达到80多艘,长江干线各港口均已具备一定的船舶生活污水、油污水收集转运能力。
省港航局还联合长江航务管理局等部门,要求所有通航船舶安装了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单船最高处理污水能力可达到30吨,排放水达到了三类水质标准。武汉、荆州等地再加举措,正在规划"船舶生活污水上岸工程",通过在港口码头建设相关设施,把中小船舶油污水直接引入城市管网排放。
据介绍,目前,部分市州还在探索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五联单"制度,让垃圾接收处理更规范。
构建三大多式联运体系
大保护,是为了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
近几年,湖北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降低公路运量,减少环境污染。去年,湖北省在码头较2017年减少六成的"不利"局面下,实现水运货量保持持平,集装箱实现193万标箱,逆势增长16%,绿色动能释放效果明显。
2018年11月,全国多式联运现场推进会在武汉举行,湖北武汉粮食物流、宜昌翻坝运输、鄂州公铁水空联运3个项目入选全国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至此,全国示范项目达到5个,位居全国前列。
据介绍,湖北已初步构建了三大多式联运体系。
中欧班列(武汉)、长江运输构建的"一带一路"大铁水联运。中欧班列(武汉)不仅吸引了长江沿线省市的货物走水运到武汉,再换乘铁路发往欧洲,还将欧洲的木材、牛奶、食物等优质商品运回国内。今年一季度,该班列开行118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货值31.85亿元,同比增长39%。
以长江为主轴的铁水联运骨架网初步成型。宜昌港、荆州港、武汉港、鄂州三江港、黄石港均已开通铁水联运,建成疏港铁路10条。以阳逻港为例,去年铁水联运一期常态化运行后,形成了"上海-武汉-川渝""上海-武汉-陕西、新疆"两条双向物流大通道。今年一季度,实现铁水联运集装箱1.1万标箱,较过去节省物流成本35%以上;黄石港新开通至成都、重庆、河南铁水联运示范线路,集装箱运量大幅增长。
江海直达联运进一步拓展。黄石港开通了直达日、韩的近洋航线,湖北打造的5搜1140江海直达1140船型已有2搜下水,其大运量、低耗能受到市场热捧。
此外,汉江仙桃港开通了集装箱航线,一年发送4万标箱;黄石、荆州、武汉等地大力推进大宗商品"散改集",进一步降低货运污染。
省港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湖北省还将加快建设长江"645"航道整治工程和汉江五级枢纽建设,基本建成雅口枢纽通航设施。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省水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加2710万吨以上,达到3.88亿吨。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