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法院首次启用庭审智能翻译系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9-25浏览次数:166

   24日下午,一场"国际范儿"和"科技范儿"十足的涉外案件庭审在上海海事法院有条不紊地进行著。此次庭审跨越了半个地球,英国专家鉴定人在英国远程作証,上海海事法院首次启用自主研发的庭审智能翻译系统,对法庭内的语音实时同步翻译,并且利用船舶大数据系统当庭演示船舶境外航行轨迹,充分展现了中国海事司法国际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国际化庭审:跨境连线+智能翻译
  下午15时28分,受疫情影响无法前来中国、拥有21年海上工作经验的英国籍专家鉴定人GARY CHARLES RAWLINGS向法庭郑重宣读了証人保証书后,开始陈述2018年5月2日上船检验巴拿马籍"盛明(SHENG MING)"轮的鉴定意见。
  "船尾管密封件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修理,通常需要在干船坞的船上安装……"伴随著RAWLINGS先生的陈述,法庭内一侧的大屏幕显示著翻译系统正在快速地识别英文语音并翻译成中文。
  此时,法庭内的法官和书记员,以及身处福建、上海等地远程连线参加庭审的原、被告和第三人,都在全神贯注地关注翻译文字,时不时地用笔快速记录一下。
  海事审判因案件当事人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国际化程度高、诉讼主体多元化的特点。近年来,当事人主动选择上海海事法院管辖案件增多。疫情期间,为方便中外当事人参与诉讼,上海海事法院大量开展在线庭审。此次在庭审中首次启用智能翻译系统,更为有效地提升涉外案件审判质效。
  专业化审判:航运金融合议庭+专家鉴定人
  该案中,原告"盛明(SHENG MING)"轮船东诉称,2018年4月,"盛明(SHENG MING)"轮航行至非洲纳米比亚海域时船舶尾轴突然大量进水,被拖往南非开普敦港进行维修。当"盛明(SHENG MING)"轮欲进入南非领海时,因未提供担保,南非海事安全局指令将船舶拖出南非专属经济区。而后,船东又依据南非海事安全局要求,让船员全部下船,并向各方发出弃船通知。六天后,船舶信号中断并消失,无法查询轨迹。事后,保险公司以船东投保时未告知船舶不适航状况等为由拒绝理赔。船东遂将保险公司诉至上海海事法院,要求其支付船舶保险赔偿款、拖轮拖带费等近750万美元。
  这起海上保险合同纠纷,因涉案金额较大,法律问题复杂,涉及专业领域深入,专门由上海海事法院航运金融审判合议庭审理。
  针对原告船东的诉请,被告保险公司辩称,"盛明(SHENG MING)"轮的事故是船舶不适航和原告弃船所致,不属于保险条款列明的风险。为此,被告保险公司向法庭申请,由事发时TMC海事咨询公司派遣的专业登船鉴定人员RAWLINGS先生就船舶是否适航出庭作証。RAWLINGS先生向法庭陈述了当时登轮检验情况,说明鉴定结论和原因。
  信息化技术:组合运用助力海事审判大显身手
  期间,法庭当庭运用上海海事法院船舶大数据系统,查看了"盛明(SHENG MING)"轮从2018年4月10日至5月28日在非洲海域的航行轨迹,原、被告和第三人依据该数据,分别对RAWLINGS先生就有关事实进行提问。
  由于庭前淮备充分,技术保障到位,三个多小时的跨国连线过程顺畅,庭审规范有序,翻译内容淮确度高,取得了良好的庭审效果。
  据介绍,上海海事法院首次启用的庭审智能翻译系统,重点完善了海事及法律专业词汇翻译,为庭审提供专业的同步智能翻译辅助,有效解决了中英交流的语言障碍,为合议庭认定案件事实、判断法律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极大提升了涉外案件的庭审效率。
  据悉,海事案件具有涉外性、专业性强和跨区域广等显著特点,远程庭审和智能翻译系统的融合运用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这是上海海事法院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专业化诉讼服务水平,建设智慧海事法院的又一重要成果。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