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加快招引高端项目,聚焦世界500强和全球行业领军企业,着力引进企业总部、大型电商总部、区域总部、服务中心和营运中心,吸引山东港口集团科技总部、日日顺国际供应链等一批海陆空运物流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全年新增航运物流企业110余家,行业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目前,市南区拥有航运服务企业3000余家,约占青岛市的70%,5A级物流企业数量和A级物流企业总量均居全市第一。
今年以来,市南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禀赋、贸易企业集聚、金融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在供给链条上做优航运、在需求链条上做大贸易、在衍生链条上做强金融三个方面精准发力,促进三者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在全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中当先锋、打头阵,加快打造核心承载区,取得了新成效。
市南区聚焦整合资源、营造生态,提升航运物流业带动力,加强对航运物流业的定向招商、资金配套、人才引进的靶向支持,促进航运服务企业、国内外知名功能性机构以及"航运+贸易+金融"等复合型平台企业发展,特别是对新进入、新升级的3A级以上物流企业给予更大奖励,全年新增3A级以上物流企业7家。
整合资源培育龙头,支持规模较大物流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联盟、联合、参股等形式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整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开瑞物流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供应链,营销网络辐射10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港口,营业收入实现翻倍增长。鼓励中远海运、中外运等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中远海运(青岛)有限公司升级为中远海运集团区域总部、中外运山东公司升级为中外运华中区域总部。今年前三季度,市南区以航运服务企业为主的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6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加快业态升级,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市南区鼓励物流企业加强研发、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业态,支持启德物流、金巴赫等开展海外仓建设,借助中欧班列、中亚班列等拓展国际供应链业务;鸿亚润达智慧物流"可信仓"项目投入使用;高阳物流在海铁联运、海空联运方面取得业务突破。借鉴深圳经验,在全市道路普货运输行业推广无车承运系统平台,推动无车承运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为全市1万台重型柴油货运卡车免费安装OBD系统,营业收入增速达到400%以上。支持中外运华中公司"箱满舱""箱满路",格兰德青岛市跨境贸易大数据应用等平台建设,助力航运企业品牌化发展,青岛海程邦达供应链成功获评国家5A级物流企业,成为市南区首家民营国家5A级物流企业,经营规模迅速壮大,1-10月营业收入增速达到44%。
市南区聚焦提升业态、升级发展,夯实金融业硬实力。实施科技金融产业园建设工程,在青岛动漫产业园、软件园区域,发挥好金融科技类企业的引导作用,加强金融资本与科技产业有机结合,推动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青岛国际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形成互促互动的良性格局。实施青岛金融街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海天中心、绿城深蓝中心等300万平米高端载体建设,以海航万邦、中铁中心、华润中心、青岛财富中心等高端楼宇为重点,优化金融产业链条,建设"高端财富管理综合服务示范区"。
围绕打造全业态金融产业体系,全力抓引进、扩增量。大力引入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新型机构,支持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跨境贸易、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与中国银行、太平保险等金融保险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定制航运类企业金融保险产品,已确定10个金融产品、21个保险产品。新增意才证券、亚太财险等60余家优质金融机构和企业,新增备案私募基金55只,金融业占GDP比重达21.1%。
设立"海洋产业基金",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推动金融机构与航运、贸易企业融资对接,帮助24家企业获得贷款13.04亿元,为5家企业提供应急周转金2500万元,区内直接融资规模突破200亿元。
聚焦搭建平台、做大做强,提升贸易集聚牵引力。大力发展航运贸易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依托远洋大厦建设市南区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完善交易、物流、信息等集成服务功能,打造现代航运金融贸易服务平台。搭建航运贸易金融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政策新闻、产品服务、资源服务、企业服务等四大功能,涵盖新闻资讯、政务办理、金融产品、招商项目信息、会员交流合作、企业征信查询、企业咨询、会务场地预定等16项细分服务,采用产品定制化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体系。成功举办青岛市港航专业委员会主题论坛等各类高端航运活动23场,参会人数1100人,新引进中挪未来科技等航运贸易企业11家。
着力实施精准帮扶,充分发挥稳外贸稳外资服务企业工作队的作用,加大对中联油、莱钢国际贸易、绮丽集团等重点外贸企业的走访力度,累计解决企业各类经营难题120个;积极培育外贸市场主体,新增国际贸易主体企业560家。加大以一带一路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积极组织外贸企业参加相关线上展会,深挖新兴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全区进出口额排名前三十的重点企业在东盟地区进口额达到22.7亿元,同比增长65%。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