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8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1.8万标准箱(TEU),创下单月生产纪录。
疫情防控形势趋紧之下,上海港为什么能再破纪录?数字化引领或许是核心密码。
8月初,上港集团根据最新的防疫要求,迅速制定处置预案,并用4天时间,梳理出2000多名高风险一线登轮人员,为他们安排了集中住所,进行封闭管理。
同时,上海港全方位推行无接触式作业模式,比如实现进出境空箱线上无纸化申报,不仅避免了疫情传播风险,还使进出口空箱整体通关时间缩短了1至2天,加快了空箱周转速度,缓解了港口空箱堆存压力。
生产上,当下火爆的海运市场也在倒逼上海港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和服务效率。这种提升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介绍,8月份,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去年新到的5台桥吊设备和今年新增的2台都已投产;同时,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正式成立。此外,集团还启动了额外的空、重箱堆场项目,预计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洋山一、二、三期码头集装箱堆存能力将再增加10万TEU。
硬件升级之后,更重要的是软件方面,也就是服务上的创新。依托数字化,上海港多点开花,服务效率全面提升。
今年上半年,洋山港区船舶计划从48小时向72小时升级。这提升了港口船舶作业安排的预判性,以及岸线和机械资源的利用率。“通过集团调度中心的智慧大屏和大数据,我们能清晰地掌握各码头的作业情况,以及未来的计划情况。”杨焱滨说,“船舶到港存在不均衡性,有时这边码头船舶排队,那边码头还有空泊位。现在我们能进行紧急调度,让所有码头泊位每天24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今年8月,集团就紧急调度了60多艘干线集装箱船。”
“共享堆场”与“干/支线捎带常态化运作”也是近期的创新服务。前者是在外高桥沪东、明东两码头间,洋山盛东、冠东两码头间设立共享堆场,由于各码头之间的信息已实现共享,因此可以利用对方堆场提升码头作业利用水平;后者是针对不断提升的水水中转箱量,在集团自有船舶无法满足洋山港与外高桥码头之间的集装箱运转需求时,利用干线、支线船舶富余舱位资源进行捎带转运,有效保障出口客户的中转衔接时效。
此外,依托今年3月在江苏太仓港成立的太仓服务中心,上海港还推出“区域集并”、提前衔接海船等新服务。
前者是在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大背景下,引导长江中上游以及长三角内河港口进出口货物在太仓港汇集,统一前往上海港。这能降低支线驳船在上海港各码头多点挂靠和等泊的时间,也减少了码头的资源占用。
后者是将长江上游主要港口、长三角安吉内河港口等原本在外高桥地区衔接海船前往洋山的业务,向太仓港的转移试运作。以安吉驳船为例,在太仓港试点转运时间比在外高桥进行转运缩短了十几个小时。
这些新服务离不开上港集团与各口岸单位的共同努力,但最为核心的是,在新的平台上,数据被盘活。也正是因为数据被盘活了,供与需才能够跨区域实现高效匹配。
据悉,上港集团近期新成立了科技信息部,统筹管理全集团数据,引领集团数字化转型。(记者 王力)
来源:央广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只为更广泛的传递航运市场相关信息,转载文章绝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构成任何导向及应用建议。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