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第四届;上海城市推介大会——第三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第一届。
短短几天内,上述多场国际性盛会相继举办,让上海再度站到全球聚光灯下。其中有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亦有全新亮相的新平台。而其意义,往往超过会场本身。
比如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并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克时艰,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业发展新趋势,深化国际航运事务合作,全力恢复和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促进国际航运业健康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以航运为重要切入口进一步增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功能,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全球航运业因疫情面临关键时刻的当下,上海市和交通运输部发起此论坛,并确定“开放包容,创新变革,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国际航运业发展与重构”主题,无疑折射了这座城市深度参与全球航运治理体系的意愿。
对上海而言,办这个论坛,本身也是一块特别的“拼图”。
此前,上海已经有了陆家嘴论坛、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浦江创新论坛,分别对应国际金融、经济、贸易、科创中心建设,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均在逐年提升,成为汇聚全球资源和智慧的重要平台。
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出现,填补了原先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的一个空白。自此,“五个中心”均有了对应的高端论坛,而这些论坛展会,历来被视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特殊功能载体。
11月6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精神和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贺信精神。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航运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力推动航运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向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进军”。
具体要求,包括“进一步做强功能、提升能级,持续在硬件建设上发力、在软件服务上突破、在扩大开放上拓展”——在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之后,面向“世界一流”的目标,无疑需要在内涵和深度上着力升级。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1年位列世界第一,这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有了必要的“吨位”。但从“基本建成”到“全面建成”,今后的考验同样艰巨。
一方面,上海需要持续补齐在国际化程度、高端要素集聚度和航运服务业能级等方面的短板,并深度融入全球航运治理体系,探索深化航运制度创新,提升高端航运服务领域的标准制定权、制度性话语权。这些更多关乎航运中心的“软环境”。
另一方面,软环境建设又需要“硬实力”的持续支撑,尤其在当前航运业遭遇极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能否扛住风险、稳定规模、畅通通道,直接关乎后续的内涵深化。
李强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就表示,上海将全力建设“国际航运枢纽门户”,着力完善融海陆空铁为一体的集疏运体系,推动长三角地区港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分工合理、协作高效、竞争有力、辐射全球的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
某种程度上,上海和全球的航运业之间,存在一种“互为期待”的关系,而这又堪称当前上海与世界、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一个缩影。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的当下,需要有担当的国家和城市站出来发挥作用;一座以开放立身的城市、一个高扬开放大旗的国家,又需要在持续开放中丰富自身、壮大自身。
对此,已到第四年的进博会,提供了更全面的注脚。
除了应对全球巨变的大背景,今年进博会,适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11月5日上午,与进博会配套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期间,特别举办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高层论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进博会、入世与中国对外开放之间的密切关联。
前一晚,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阐明了中国入世20周年来的收获、成就与经验,亦明确中国坚定对外开放的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20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20年,是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20年,是中国主动担责、造福世界的20年”,“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20年后的今天,“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机遇、应对变局的战略选择。”在出席中国入世20周年高层论坛时,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如是表示。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也表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上海受到中国入世的深刻影响,亦将全力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加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连续举办进博会和一系列全球性展会、论坛,归根到底围绕的正是“开放”二字——每到此时,身为东道主的上海,都会一再确认自己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身份与使命,并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上谋划布局。
“制度型开放”无疑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亦是深度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关键领域。
李强表示,上海将主动对接开放新标准,着力打造开放新平台,深化探索开放新领域,结合浦东、虹桥等重点区域承接的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离岸金融、离岸贸易等开放新业态,加快构建国际协同创新等开放新形态,围绕数字贸易、碳排放权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前沿议题加快先行先试。
连同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率先探索航运开放政策和运作模式”“深度融入国际航运治理体系,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上海方案”的表态,上海全方位探索制度型开放的框架布局清晰可见。
而对上海来说,这一框架布局,并非单纯的制度设计,最终仍要通过具体的项目落地、改革落地,体现出务实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连年举办的展会、论坛,不仅提供了理念展示、思路碰撞、智慧交融的机会,更应被视作实打实的资源集聚、项目落地的机会——作为东道主,第一时间接触全球资源,理应有“近水楼台”、捕捉先机的敏锐。
一个月前,李强在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上就曾提醒沪上各级干部,要善于充分利用上海的各类重大活动,发现机遇、捕捉机遇、引资引智。这些都是机遇,都是富矿,“关键看怎么抓”。
来源:上观新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只为更广泛的传递航运市场相关信息,转载文章绝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构成任何导向及应用建议。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