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向社会公布关于《2021年度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以下简称《清单》)。记者发现,清单中关于港口航运建设的项目中几乎都逃不开大数据、区块链、北斗、5G、人工智能等热词,这些港航“新基建”将为我国绿色港口建设、船舶航行安全、物流供应链追踪等注入新的智慧力量。
港航业要想提升“智慧”,自然离不开科技企业的强有力支撑。近日,记者走访了近年来在“智慧港航”开发应用方面表现突出的新型科技企业,了解行业最新发展情况。
区块链助推
“绿色港口”建设
2021年12月16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海事系统聚力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设立船舶排放控制区,实现船舶硫氧化物、颗粒物排放大幅下降。船舶污染防控一直是全球性难题,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
中科院软件所广州分所李安琪向记者介绍,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成熟地运用到了“绿色港口”建设中。就以广州为例,中科汇智(广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孵化于原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开发的基于区块链的“绿色港口”船舶污染物监管应用系统自2021年5月上线,已陆续在广州市120多个码头全面使用。截至2021年9月30日,已完成收集船舶垃圾接收量43917.1升,船舶油污接收量20174.83立方米。
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突破现有的船舶污染物监管方式,打造大数据智慧监管服务新模式,通过技术+行政相配合,实现港口船舶污染物“来源可溯、风险可防、责任可究、绩效可评”。
李安琪带记者详细了解了该系统的几个重要端口。即船舶端通过船舶向码头进行污染物、岸电申报以及向转运企业发起转运申请。码头端对船方申报的数据进行确认审核,并对已同意接收的污染物向转运企业发起转运申请。转运企业端主要对码头和船舶的转运申请进行确认审核并对已同意转运的污染物向处置企业发起处置申请。处置企业端对处置申请进行确认并完成处置。港务局端对船舶申报到处置完成的过程进行监管,并对申报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可视化分析。最后是平台运维,对各端角色进行权限控制、账号管理。
“我们的系统将船员、码头、接收企业、转运企业、政府各级港口管理单位等全部纳入体系之中,建立了可追溯、不可篡改、可信任的数据,方便了不同环节的数据共享,助力环保监管‘五联单’,从全链条严防偷排偷放,帮助打赢船舶污染防治攻坚战。”李安琪说。
智慧气象
引领航运方向
2021年6月27日13时,“运行一号”散货船途径东太平洋南下加利福尼亚州附近海域时,航线前方300海里有一级飓风“恩里克”(ENRIQUE)正在活动。紧急情况下,无锡九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方科技”)内部气象导航专家小组迅速对此次事件做出反响,并与“运行一号”船长取得联系,通过专业分析为船长提供合理应对方案,成功处置险情。
九方科技季青伟告诉记者,在这次险情中大显神威的正是他们自主研发的远洋航运气象导航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大气预报、海洋预报、船舶水动力分析、寻优算法等多项学科技术,为远洋商船、邮轮、货船、科考船等提供精细化的海上气象导航服务,提供最安全、最短路径、最短耗时、最省油耗等各类路径规划。可满足航运行驶中各个角色的不同需求,例如船东、船长以及租客,也可应用于在岸监控和指导、离岸驾驶、航次评估等不同场景。现已成功应用于天津港、宁波港等。未来计划满足南、北极科考以及特殊任务保障等用途。
据最新数据显示,全球100GT以上远洋商船船舶数量已达10万艘。以此来计算,全球每年的远洋航运市场服务价值接近百亿美元。九方科技的远洋航运气象导航技术,正逐渐打破国外垄断格局,为中国和全球的航运企业提供更优的选择。
数字孪生
赋能港口自动化
在《清单》中,数字孪生系统在港口起重机运行和管理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类似于建筑业中的BIM技术,各种信息整合在平台中可以进行协同、交互式工作。
“码头生产作业瞬息万变,决策机会稍纵即逝。”上海咪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丁彦说,他们研发的数字孪生系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3D可视化技术,可对码头纷繁复杂的现场环境进行真实再现。整个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部分。事前分析集成人工智能,结合一个实时和离线数据进行智能的决策。事中分析是使用一个实时的流处理进而展现,事后分析则是基于海量的离线数据形成一个全面而细节的分析。
丁彦带记者参观了他们为洋山港4期工程数字化码头做的数字孪生系统成功案例。该系统真实还原了现实场景,包括船舶、桥吊、堆场、集卡、ASC等,从海测到目测全设备实时跟踪,尽收眼底。用他的话说,在这个系统里,你可以时间旅行轻松重复历史,你可以互联万物直观呈现联系,实时预警消息,主动推送,把生产安全风险的可能降到最低,多维度指标、大数据分析为效率瓶颈的优化提供依据。
据了解,该系统应用之后,预计每年可以为每个码头节约近5000万的经费支出。
冷链数字化
把好港口疫情溯源关
据“大连发布”微信公众号2021年12月3日消息,初步调查表明,大连“11·03”疫情是一起因冷链企业违法隐瞒真相,相关机构营私舞弊、敷衍塞责,监管人员严重失职失责,由污染的进口冷链食品输入感染大连科强食品有限公司首站定点冷库员工,进而传入社会引发的重大疫情扩散事件。大连作为“中国第一冷链基地”,港口企业如何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关成为焦点。
对此,辽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自疫情暴发以后,集团便开发了一套冷链数字化赋能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以集装箱码头为业务应用切入点,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于冷链开展过程中的生产、管理,将海事、海关、卫健委、引航、车队、消杀公司等多方数据进行交互、汇集,建立管控模型,进而对冷链作业涉及的人机信息、车辆消杀防疫、人员核酸检测、疫苗注射、箱货流向等环节要素进行多维度、多链条、无纸化管理,做到作业流程可追溯、人机可管理、风险可防控的智能冷链管理模式。
“我们系统上线的第一天便通过人脸识别抓到两个冒名顶替的司机。”该负责人说,对于物的管控同样精准,因现在已是冬季,从俄罗斯等高寒地区来的非冷链货物同样被视为管控对象,在它运抵港口之前便已经获知全部信息。
截至目前,整个辽港集团包括下属分公司已经全部使用了冷链数字化赋能平台,为疫情防控筑起了一道隐形数字屏障。
如今,港口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已被视为提升各国特别是港口大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衡量港口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港航科技企业的发展进步,将进一步助力我国港口企业快速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
来源:中国水运报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只为更广泛的传递航运市场相关信息,转载文章绝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构成任何导向及应用建议。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