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港集团”)举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大型集装箱港口智能绿色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上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致辞。这是上港集团继2019年首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基于大数据驱动的超大型集装箱码头智能化作业管控技术”项目后,再度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
会议邀请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院士、清华大学李克强院士等11位专家为项目专家组委员论证实施方案。上港集团副总裁方怀瑾和李克强院士分别主持会议。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岑晏青、科技创新发展处处长汪水银、副处长邢凡胜,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项目主管程竹静、张长亮,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刘斌、科技信息处副处长石伟等出席会议。各课题负责人及研究骨干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进行。
岑晏青代表交通运输部对本项目开展的必要性和意义表示充分肯定,并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召开表示祝贺,认为上港集团牵头承担的本项目“恰逢其时、非常关键、水到渠成、实至名归”,对项目实施提出“坚持开放创新”“坚持自主创新”“悉心组织、不负众望”等要求。
刘斌代表市交通委和道运局向给予上海交通科技创新大力支持与指导的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希望项目参研单位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亮点项目。
顾金山在致辞中说,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业发展新趋势,促进国际航运业健康发展,建设海洋强国、世界一流强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港口人的重要嘱托。上港集团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不断深入实施科技强港战略,坚定不移地当好服务国家重要战略任务、辐射长三角港口群和深化改革发展的践行者、先行者。港航产业链对科技创新的依赖度正日益加深,面对保持港口科技标杆地位和打造港航数字生态圈方面的巨大挑战,坚持创新驱动,抓牢抓好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始终是构筑集团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重中之重。本项目是“十四五”期间集团成功牵头申报的首个国研发计划定向项目,是集团深入实施科技强港战略、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的又一项标志项目。集团将严格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好牵头单位的责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落实项目保障条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工作,为项目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撑,确保项目高质量落地实施,为服务好国家战略、全面推动港口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会上,上港集团组织成立了由业界技术和财务管理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组,聘请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院士、清华大学李克强院士、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温慧敏教授级高工、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关积珍高工、大连海事大学孙玉清教授、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李志军教授级高工、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魏运教授级高工、同济大学赵卫东研究员、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苍学俊教授级高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王锋研究员、中天恒信(北京)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刘明华高级会计师为咨询专家。
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背景、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任务分解与技术路线、研究进度,以及项目预期研究成果等内容,并明确了项目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机制。
专家组围绕项目实施方案展开讨论和审议,认为实施方案“体现了项目组织实施的要求”“总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保障项目按计划实施”。专家组一致同意方案通过论证,并提出“以示范应用为主线”“提前部署研发成果的实际生产应用”等建议。
“大型集装箱港口智能绿色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于2021年12月获批立项,由上港集团牵头承担,交通运输部公路所、清华大学、上汽集团、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海勃公司、复兴公司、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和北京邮电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参与。为实现大型集装箱港口交通系统多种载运工具全时全域全流程智能绿色协同运营,项目将创新港口交通系统智能绿色交互技术模式及构型,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突破成套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重塑智能绿色交通技术体系,实现港口智能、绿色、高效运行,有力支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世界级枢纽强港建设提供最新“硬核”科技支撑,为全球港口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据悉,上港集团于2019年首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基于大数据驱动的超大型集装箱码头智能化作业管控技术”项目。这是集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再度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
来源:上港集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只为更广泛的传递航运市场相关信息,转载文章绝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构成任何导向及应用建议。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