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信息可视化平台服务提供者,project44持续帮助物流参与者避免风险,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地作出决策。
日前,project44中国区总部落地上海临港新片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此外,project44还宣布与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致力于提升供应链可视化,并将解决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作为共同目标。
作为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信息可视化平台服务提供者,project44在海运信息可视化综合能力方面位居全球第一。此次进入中国市场,无疑将为中国企业带来更高质量的物流跟踪服务。
“中国是全球领先的对外经济贸易体,拥有许多优秀的出口型企业。我们希望,能够为这些优秀的中国企业提供海运、空运等运输模式全覆盖,全流程一体化的物流跟踪解决方案。”project44行业解决方案专家左小奇,在接受中国航务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看好中国市场
事实上,早在2021年,project44就已经开始筹备进入中国市场。在2022年年初,project44以总部分公司的名义进入中国市场,并在2022年6月正式注册实体公司。
“过去两年间,project44对中国市场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一是因为看好中国自身发展,二是因为中国拥有大量优秀的出口型企业,在国际贸易上的出口货量也处于优势地位。”左小奇向中国航务周刊记者介绍了project44进入中国市场的背景。
他表示,中国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出口外贸业务发展,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虽然中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成熟,货物出口量和货运量保持领先,但在贸易跟踪能力上尚有欠缺。
贸易跟踪能力,无疑是重要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供应链可视能力,更有助于企业降低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目前,不少托运人对贸易跟踪能力存在需求,这一需求在出口商品交易的海外端尤其旺盛。因此,project44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为国内外客户尤其是中国企业,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使物流更为顺畅。
“在进入中国市场后,project44的业务也获得了很大的增长空间。”左小奇表示。
截至目前,project44已在中国区域组建了本土化运营团队,其解决方案已获得了达升物流、海尔、联想等国内知名货代、货主企业的青睐。
而在这些业务基础上,project44还希望通过与其他行业机构合作,在拓展中国区业务的同时,提升供应链可视化能力,解决全球贸易融资缺口等问题。与GSBN建立合作关系,就是这一愿景的体现。
左小奇认为,GSBN与project44拥有共同的理念和愿景——为供应链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双方的合作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组合,还将拓展在金融机构、自贸区等领域的业务,为供应链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双方合作将促成GSBN数据公共基础设施与project44领先的供应链可视化数据连接,也将促进供应链所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同时,project44和GSBN还将与其他联盟成员结合提单和供应链可视化数据,合力创建新的数据包,这将有利于自贸区和金融机构打破数据比例,缩小全球贸易融资缺口。
未来,project44也将为GSBN探讨更多的合作,从而使航运物流数字化运营模式得以颠覆,使数字化业务开启新的篇章,并帮助企业迎接更大的挑战。
数据质量 是可视化关键
提供优质的供应链数据,并基于高质量数据提供可视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避免供应链风险,是project44的核心竞争力。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国际供应链一直面临诸多挑战。对于进出口贸易企业和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而言,如何应对风险,确保各类运输方式通畅,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而随着数字化、自动化在全球供应链上下游的普及应用,近年来,无论是货主、货代、承运商、还是船公司、港口等供应链相关者,都通过数字化发展提升供应链可视性,并进行了一系列项目投资。此外,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机构基于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供应链可视化服务。
但根据project44的研究,高达80%的货主及货代企业,对于当前市场上供应链可视性的服务能力并不满意,这意味着,无论是企业还是机构提供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左小奇认为,这是因为企业和机构在推进供应链可视化过程中,仍面临基础数据质量难以提高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收集到的基础数据,并不能直接使用,也不能对做出正确决策产生积极效应。二是基础数据在完成收集之后,还需要清理、链接、论证等一系列过程,才能生成高质量数据。
因此,要想实现供应链全流程跟踪和端到端物流的可视性,对于基础数据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在左小奇看来,数据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主要由四个方面评判。
一是数据的完整性。意味着需要收集端到端过程中所有物流节点的数据。
二是数据的准确性。要确保所有收集到的数据正确无误。
三是数据的实时性。在物流跟踪过程中,如果获得的是几小时甚至一两天以前的数据,其实毫无意义。
四是数据的可靠性。若承运商提供的数据频繁出现问题,那么其数据的可靠性就会受到质疑。
除了上述方面之外,各个企业和机构的数据之间形成数据壁垒,也是阻碍供应链可视化提升的重要原因。要想在数据的各个方面实现尽善尽美,打通数据壁垒,就意味着企业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project44也不例外。
左小奇介绍:“在时间成本上,project44通过十几年的时间搭建基础网络,以一站式平台覆盖物流各个环节的大数据,涵盖多种运输方式承运商,包括海运、空运、卡车、铁路运输等。在资金成本上,project44同时获得了多轮融资,也因此在打通各个运输模式数据环节上,拥有更多优势。”
他进一步介绍,project44借助数据科学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数据质量。
首先是通过大数据网络,对物流各环节实时动态数据逐一关联、补充,保证关键事件的完整性。
其次是开发技术模型,自动辨识不同的运输方式,消除歧义,提高运输模式识别的准确性。
再次是不仅依赖船公司提供的靠港、离港数据,而是结合AIS卫星数据获取船舶实时定位,降低数据延迟。
最后是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对于小概率事件做出可能性预判,从而对数据进行清洗识别,提高可靠性。
通过这些方式,project44成功实现了数据质量的提升,并通过了客户、分析师、投资者和行业的验证。
其产品“集装箱跟踪和追踪”,能够实现全球集装箱货运跟踪覆盖率高达96%以上,通过将承运商提供信息与实际船舶行踪数据关联,反映所有货运的客观、实时信息,从多个数据整合集装箱状态更新、船期变更和延误信息,并将所有承运商之间数据格式标准化,便于物流行业参与者掌握信息。
市场洞察 助力企业决策
除了为企业提供基于高质量数据的可视化解决方案之外,project44还能再为企业提供哪些升级服务?
对此,左小奇向中国航务周刊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本质是降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基于各类数据,对运输过程的可靠性提前做出预测,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多洞察,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作出决策。”
举例来说,在集装箱海运市场,可以通过两方面实现远期预测:一是通过船舶航行速度、未来天气情况等数据,预测船舶到港时间;二是通过目的港作业效率、待泊船舶数量等数据,预测集装箱装卸时间。
而一旦其中某个时间与历史记录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偏差,货主就可以提前调整决策,进行应对。左小奇向中国航务周刊记者打了个比方:“就像驾车准备前往某个地点时,如果出门的那一刻,提前了解路况,就能避免堵车等风险,降低等待时长等成本。”
他进一步强调,对于托运人来说,相比船舶到港时间,船舶靠泊后的卸货时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只有集装箱在码头完成卸货后,托运人才能安排后续提箱、支付费用等操作。而集装箱卸货后到托运人提箱期间,等待的时间越短,成本就越低。因此,这一预测的指导意义重大。
据了解,project44提供解决方案之一“集装箱航运船期表”,就覆盖主要航运公司船期表的全面信息,包括港到港船期、舱位合作伙伴和联盟信息,让客户易于作出明智决策。
除了船舶靠港、离港时间的准确预判之外,project44还可以提供更多对港口的智能分析。
在过去的两年里,虽然海运市场上的大多数参与者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在港口拥堵问题上,也收获了很大的教训。
对于货代企业来说,货物在装箱送到码头之后,如果因港口拥堵等原因,导致船舶迟迟无法靠泊作业,就会在码头滞留多天,产生高昂的滞箱费。而通过project44的业务洞察,货主企业和物流参与者就能避免港口拥堵风险,大幅改善运营成本,获得更多远期效益。
“我们有一家位于上海临港的电动汽车出口企业客户,他们在使用了我们的解决方案6个月后,有效提高供应链可视性,成功将码头滞箱费降低30%。”左小奇说。
此外,从远期来看,可视化平台对于工业数字化客户满意度方面的优化,在企业战略层面还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对此,左小奇表示,未来project44还将继续在三个方向上聚焦推进:一是统一供应链上下游的数据标准,从而拓展供应链平台;二是成为货主、货代企业的一站式供应商,覆盖航运、陆运、空运、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端到端物流的可视化跟踪;三是为更多的中国客户,提供全覆盖、一体化的供应链可视化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航务周刊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只为更广泛的传递航运市场相关信息,转载文章绝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构成任何导向及应用建议。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